前陣子聽李崗演講,他介紹一部由他監製的作品〈阿罩霧風雲〉,講的是霧峰林家的故事。李崗感嘆人們只知道有板橋林家花園,卻不知道霧峰也有林家花園,也不知道霧峰這個林家擁有自己的軍隊與武力,這個家族的盛衰成敗正反映了台灣一百多年來的歷史;或許,台灣人對自己踩在腳下的這塊土地是太陌生了吧!

雖然李崗這段話是對全場觀眾而說,但我忍不住要「對號入座」,我確實不那麼清楚這塊土地的過去。會造成這種結果,主要是因為我在求學階段所接受的歷史教育並不重視這些。只是我現在已經是一個成年人了,除了檢討過去,更重要的是靠自己去追求想要的東西,剛好這次詩選的主題是「戰爭與災異」,我決定由此入門,進一步認識這塊土地的過去。

從唐代詩人杜甫的「三吏」、「三別」可以窺見安史之亂的梗概,從台灣詩中的戰爭詩也恰能涵蓋明鄭、清廷、日本治理台灣的三百多年。以下我各選一首詩記錄這三百多年中政權改換的重要時刻。

復臺/鄭成功
開闢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
田橫尚有三千客,茹苦間關不忍離。

這一首七言絕句題目叫做「復臺」,很明顯是指1662年鄭成功收復台灣,結束荷蘭人在台灣38年(1624-1662)的統治一事。「開闢荊榛」及「十年」點出征途的漫長及艱苦,此處「十年」也可以視為實指,講的是1652年郭懷一起兵抗荷失敗一事。第三句鄭成功以田橫自喻,田橫在漢高祖劉邦招降時自刎而死,跟隨他的五百人在聽到田橫的死訊後也自殺身亡,「三千」泛指多數人,鄭成功以此說明自己有許多忠心追隨的將士,這些將士跟著他一起為反清復明而奮鬥,表現了對明朝的忠心耿耿。

------------------------我是明鄭.清廷分隔線--------------------------

鄭氏家族在台灣的統治不過21年,1683年施琅率兵攻打澎湖,鄭軍失敗,向清廷上降書,結束了南明國祚,清廷進士朱琦有詩記錄此一史事。

戰澎湖/朱琦
五馬奔江鄭氏昌,一婢生兒鄭氏亡。梟雄割據亦有數,鐵人三萬空撞搪。
湖邊飛舸弄寒日,白土山前鋒盡折。永明年號那可支,奪取澎湖作巢穴。潮頭十丈忽驟高,揚旗打鼓亦自豪。
貙狼短祚付孽子,吼門喧呼潮又起。五百戰艦來如飛,報道官軍入鹿耳。
海外納降誰草檄,姚侯深算老無敵。生番雜處思善後,淡水何時洗鋒鏑。
我聞三十六島形勢相鉤連,全閩屏蔽不可捐。雞籠易守亦易失,後來牧民當擇賢。

本詩為七言古詩,全詩共22句,我依照其韻腳分布,將全詩分為五段。首四句為第一段,韻腳有:昌、亡、搪(平聲陽韻)。次六句為第二段,韻腳有:折、穴(入聲屑韻)。至於「高」和「豪」為另一組韻腳,屬平聲豪韻。十一到十四句是第三段,韻腳有:子、起、耳(上聲紙韻)。十五到十八句是第四段,韻腳有:檄、敵、鏑(入聲錫韻)。十九到二十二句為第五段,韻腳有:連、捐、賢(平聲先韻)。

「五馬奔江」是鄭氏家族地理風水上龍穴的傳說,「一婢生兒」指鄭經與弟弟的乳母陳氏亂倫,生下鄭克𡒉,此種喪德之事是敗亡前兆。三、四句說鄭氏王朝有其既定命數,即使勇武如鐵人,其抵抗也只是一場空。第二段從鄭成功1658年兵敗白土山(在今南京附近)講起,正是由於這次的失敗,間接促使鄭成功把目標轉向台灣。鄭氏於是遙奉明朝永歷帝,並奪取澎湖及台灣作為根據地。第三段以「貙狼」這些兇猛的野獸代指鄭氏政權,「孽子」則指上呈降書的鄭克塽,「吼門」是澎湖跨海大橋下的「吼門水道」,點出清廷派施琅攻澎湖一事,最後施琅順利由鹿耳門入台,南明至此覆亡。

第四段稱讚福建總督姚啟聖老謀深算,舉薦明鄭降將施琅,後來施琅也成功攻下澎湖。而後朱琦開始提及清廷對台灣的統治,原住民不易馴化是一個問題,必須好好處理,才能讓這塊土地的爭鬥平息。而澎湖有三十六個島嶼,可作為福建省的屏障,不可輕易失去,希望朝廷能任用賢能大臣來治理台澎。

------------------------我是清廷.日本分隔線------------------------

清廷統治台灣維持了212年,在1895年的馬關條約中,清廷將台灣割讓給日本。在此同時,台灣巡撫唐景崧為抗日發表「台灣民主國獨立宣言」,宣告台灣民主國成立,並擔任大總統。黃贊鈞有七律詩記錄如下:

民主國/黃贊鈞
倉皇三日小朝廷,擐甲何人是將星?
立腳不殊蝸據甬,畫皮漫冀虎成形。
偏師勢出當車臂,大將謀窮解項鈴。
絕類一場新傀儡,卻教下吏作優伶。

「倉皇」指出台灣民主國是在非常慌亂的情形中成立的,由「三日」可見此詩約作於台灣民主國剛成立不久,至於「小朝廷」則是指台灣民主國仍奉清廷為正統。次句問的是這個組織的將領為誰?據資料上提及,唐景崧為大總統,劉永福是大將軍、李秉瑞為軍務大臣。第三、四句言天無絕人之路,台灣人想方設法尋求生存之道,但這個以「黃虎旗」為標幟的國家不過是個空殼子罷了。第五、六句指出在正規軍已隨著唐景崧逃至廈門之後,剩下的義勇軍想與強大的日軍對抗,敵眾我寡,不過是螳臂當車;而大將劉永福再怎麼計畫也是沒用的,因為解鈴還須繫鈴人,問題並非出在台灣,而是由於清廷國力太弱,才會導致割台結果。末二句黃贊鈞感慨台灣民主國的成立不過是一場戲,其成敗來自於清廷是否奧援,但清廷很明顯不敢再得罪日本,而唐大總統景崧也不過趕鴨子上架,只是個臨時演員罷了。

此詩寫作的時間大約在台灣民主國成立不久,但詩人對於台灣民主國的質性及結局,早有了定論。之後民主國也確如詩人所言,迅速地覆滅了。

--------------------我是日本.中華民國分隔線--------------------

1945年,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該年的十月二十五日,舉行盟軍在台灣的受降典禮,台灣於是改由「中華民國」統治,林子瑾有七律詩如下:

臺灣光復有感/林子瑾
割讓行成自馬關,虎旗終掩淚潸潸。
連城趙璧非輕與,合浦秦珠可見還。
胡越不分重握手,弟兄相遇忽開顏。
回頭細數茹荼日,五十餘年瞬息間。

首聯重回五十年前,馬關條約中台灣割讓給日本,當時台人成立以黃虎旗為標誌的台灣民主國抗日,雖以失敗告結,卻也突顯台人被迫殖民的無奈。次聯的「連城趙璧」即趙國和氏璧,「合浦秦珠」是合浦及秦地所產的珍珠,用以上的貴重之物代指台灣,指今日台灣已經重回「祖國」懷抱。第三聯的「胡越」指外省人及台灣在地族群,期盼雙方在回歸後能以兄弟之姿攜手合作。末聯感慨世事多變,受盡苦難被日本殖民的這五十年,恍如一夕之間。

-----------------我是結論分隔線------------------------------

政權的轉移常以戰爭決定,從〈復臺〉、〈戰澎湖〉、〈民主國〉、〈台灣光復有感〉四詩,我窺見這三百多年來,台灣歷經荷蘭、明鄭、清廷、日本、中華民國統治的過往,這塊小小的土地經歷如此頻繁的政權轉移,相信在炮火肆虐下的老百姓最是痛苦不堪,我同情生活在炮火之下的人們,更期盼國家能長治久安,人們才有可能安居樂業,身心得以安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寧水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