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造成人們生命、財產巨大損失,可說是極大的罪惡,可人們還是樂此不疲發動戰爭,甚至可以說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戰爭史。戰爭的成因除了政權的搶奪,可也能是資源的搶奪、思想的相異、仇恨的延伸……把台灣詩中的戰爭詩匯集在一起來看,頗令我訝異,原來先民曾因為各種原因發生過這麼多的爭鬥,其中政權的搶奪在上篇文中已經提及,在這篇文中我想探討其他成因所造成的戰爭。

過岡山眺朱一貴故里/朱啟南
聚歛難為富,逐貧更釀災。
揭竿雖七日,陷地及全臺。
宦海優伶化,仕途負販開。
隱王封有例,誰為檢殘灰。

朱啟南此首五律寫的是清治時期台灣三大民變之一:朱一貴事件。首聯指出因為官府的聚斂、逐貧,使得百姓不堪其擾,憤而起事。因此朱一貴揭竿雖僅七日,全台各地都有人起而響應。第三聯寫朱一貴起事後以民間的戲服充當朝服,封升斗小民為公侯將相,顯示出朱派人馬的草莽氣息及物資缺乏的情況。末聯詩人將朱一貴與同為平民起義,被漢高祖劉邦封為隱王,並派人為他守墓的陳勝相比,可見作者肯定朱一貴的歷史地位。

由於政治敗壞、經濟剝削所引起的「官逼民反」自古就有,並不只在清領時期,上述詩中提及的陳勝起義,就是發生在秦朝末年。誠然,小老百姓所求不過三餐溫飽,夜有枕席,如果連這基本的需要都不能得到滿足,那當然就是把這條命豁出去了不要,也要和這腐敗的政府拚個你死我活。所謂「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反」所說的正是清領時期台灣民變頻繁的現象。當然,民變的發生尚有其他原因,但清廷在台官員吏治敗壞,引發民怨,也是不爭的事實。

澎湖雜詠二十首和陳別駕廷憲,二十首之十七/周凱
好勇無如鐵帽生,三年最怕換班兵。
銅山南澳難同臭,一語參商械鬥成。

周凱這一首七絕說的是澎湖地區水兵有械鬥的情形。首句的「鐵帽生」本指擅打水戰的聖水將軍單廷珪,在本詩中用來比喻水兵,說水兵生性強悍。「三年」一句點出清廷的班兵制度,由於清廷害怕台灣人作亂,所有駐防台灣的軍隊都由福建各營抽調,不許台灣本地人當兵,輪調官兵三年一換,稱為「班兵制」。第三句的「銅山」、「南澳」皆為地名,銅山在福建省東山縣,屬於閩人,南澳在今廣東省汕頭市,是為粵人,不同族群的水兵語言、生活習慣都不相同,性情並不相投,只要稍有衝突,非常容易釀成閩粵械鬥。

在清領時期,台灣發生多起閩粵械鬥,其發生原因非常複雜,根據維基百科所列,主要有下列幾個原因:
一、乾隆後期大量移民,先來後到的土地分配衝突。如灌溉水權、爭取墾地、建屋蓋廟等等。
二、清治官衙控制力薄弱,無法禁絕遏止。
三、清治地方官藉漠視兩方爭鬥甚至分化,造成兩敗俱傷以削減反清力量。
四、同鄉移民聚集地相近,遇與外鄉移民利益衝突,容易聚眾私自逞鬥。
五、不同語言、不同宗教分支或不同拜盟的信仰意識衝突。
六、民風強悍與羅漢腳人數過多。

綜合以上,由於風俗信仰的差異、經濟資源的競爭、清政府分化利用的統治策略,導致台灣社會一再發生分類械鬥。不只是閩南人與廣東人,也有原住民與漢人,漳州人與泉州人,甚至連不同姓氏、不同職業之間,也發生過分類械鬥。對此,彰化人陳肇興深有感慨。

械鬥竹枝詞,四首/陳肇興
無人拓殖不居功,動輒刀槍奮起戎。
利益均沾天地義,強爭惡奪是歪風。(其一)

淡水環垣病最多,漳泉棍棒粵閩戈。
因牛為水芝麻釁,一鬥經年血漲河。(其二)

災及後龍彰化間,禍延錫口至宜蘭。
羅東亦效相殘殺,人命如絲似草菅。(其三)

起止紛爭數十年,時停時作互牽連。
腥汙血染開疆史,斲喪精英笑失筌。(其四)

第一首分析械鬥的起因與土地的拓展、利益的爭奪有關。第二首認為不管是漳泉還是粵閩械鬥,起因常是芝麻蒜皮小事。第三首提及各地的械鬥嚴重,人命輕如草芥。第四首的「失筌」即「得魚忘筌」,有忘本背恩之意。械鬥的發生已經有十多年,造成了生命財產的損失,連帶的也使得社會風氣敗壞。

入山歌,六首之二/吳性誠
婆娑洋世界原寬,自歸版圖袵席安。兩戒河山經擘畫,百年疆索定紆盤。
土牛紅線分番漢,文身剺面判衣冠。毋相越畔設險守,舊章遵循永不刊。
叵耐生番偏嗜殺,伺殺漢人鏢飛雪。割得頭顱血糢糊,山鬼伎倆誇雄傑。
閃睒梟獍人見愁,癡頑吾民與之遊。愍不畏懼侵其地,吞食抵死竟無休。
千峰萬壑潛深入,荷戈負耒如雲集,橫刀帶劍萬人強,蠢爾愚番皆掩泣。

這首七言古詩講的是「原漢衝突」。首八句說明清廷在統治之初在原住民與漢人之間畫界隔離,期望原漢之間各自安於其生活領域。「土牛」指的是清廷築土堆做為原住民與漢人的界線,在地圖上則以「紅線」表示,以此分開「文身刺面」的原住民與普通衣冠的漢人。後半段說明原住民有「出草」的風俗習慣,然而「癡頑」的漢人還是為了侵佔土地而踏入彼此界線,造成了不少原漢之間的衝突。

綜合以上,台灣詩中的戰爭詩,除了政權的轉移所造成的戰爭,尚有官逼民反的民變,以及因風俗習慣差異、經濟資源爭奪所造成的分類械鬥……深入探討其成因,確實有其時代背景因素。然而,時至今日,以上的種種原因可以說已經消失,或者變得非常輕微,在台灣的外來族群,多已落地生根,順利融入這塊土地的生活。在此紮根的我們,除了感懷先民的努力奮鬥,也該力保此成果,致力於減少衝突,增進和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寧水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