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孩子們都很愛節日吧!小時候的我對民俗性的節日,如春節、清明、端午、中秋和冬至,特別喜歡。最大的原因仍在於吃,嘴饞的我對年糕、粽子、湯圓向來熱愛。

一年伊始,最期待的當然是農曆春節。大概從廿四送神之後,母親會開始著手進行家中大掃除的工作,小時候的我是最好的幫手,還算是勤快伶俐。哥哥、弟弟也不錯,人多好辦事。通常是幫著清洗窗戶還有掃、拖地及擦拭桌面,或者是幫著清洗抽油煙機或抽風機以及全部的碗筷和烘碗機。

再來就該「炊粿」了,家裡一向準備甜的,不流行做菜頭粿。母親先將糯米浸水,再拿到鄰居家,那兒有機器可以將糯米磨成漿,磨成漿之後裝回家用大石塊壓上去脫水。成塊之後便加上糖,還可以加上香蕉油,更添風味。攪拌到呈濃稠狀起泡泡為止,便可以放到電鍋中蒸熟,等開關跳起來就大功告成。我最愛剛做好的甜粿,這個時候拿一根筷子插入捲動,再拿出來就是又甜又Q,兼有金黃色誘人光澤的一團軟香,邊舔邊含,說不出的滿足。

還有一件大事是貼春聯。小時候都是爸爸來弄,還告訴我右邊是「大邊」,必須把上聯貼在右邊。那麼要如何分辨上、下聯呢?父親說是看第一個字,例如「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一聯,「天」比「春」大,所以「天增歲月人增壽」是上聯,得貼在右邊。等我長大念了國文系,才知道父親這個方法是錯的,但說也奇怪,我用正確的方法檢視過後,發現父親的方法會弄錯上、下聯的機會其實也不大,看來這個方法也不全是錯的。我家貼春聯和別人家有不一樣的地方。一般人貼「春」、「福」等字,會將之倒置,取「春到」、「福到」之意,但我從小看父親就是貼正的,我家絕對看不到倒置的春字、福字。

春節的假期長些,除夕夜全家吃年夜飯,桌上一定有魚,其他就不一定了。當天晚上聽說要守歲,但我家向來不大重視。通常孩子們在看完大雜燴的賀歲節目後就見周公去,而大人們多會打麻將,打發時間。這期間父親會看先翻月曆,看好時辰,等吉時一到,就打開大門,並放鞭炮,表示沒人被年獸吃掉,開心迎接新一年的到來。初一一大早是領紅包的時候,從小父母就很少給我們紅包,有時則給個幾百塊,象徵意義大過實質意義。初二是回娘家的日子,母親沒有娘家可回,就留在家中招待回娘家的姑姑。姑姑、姑丈會塞紅包給我們,大人們推來推去,而我們早被交待不可以拿,所以不常有。其實就算拿了也沒多大用處,因為最後還是進了媽媽口袋。我從小就對拿紅包一事不抱太大期望,等長大了開始工作,必須包紅包給父母和親戚的小孩,更是覺得不期待了。

年一過,大家又回到工作、讀書崗位。接下來比較重要的民俗節日就是清明,這天的主要目的是去幫祖先整理墳地。我家通常和堂哥同去,得整理的墳墓大概有五、六處,我在族譜的排行是第廿四世,而年代最久遠的墓塜是十七、十八世的,更早的就在大陸了。十七、十八的只是兩個小土堆,早已沒了墓碑。這兩個墓從來不用我們整理,早就有宗親先整理過,我們當天只要掛紙就好。至於廿三、廿二、廿一、廿的那幾座,就不只是掛紙而已了,還得培墓,我家的培墓工程向來簡單,只是除去樹根、雜草即可,不需祭拜。家人通常在清明當天,吃完午飯過後不久,帶齊圓鍬、鐮刀、柴刀等工具及飲料,就出門掃墓去。大約三點之前就會結束全部的工作,然後便解散,有的人去洗澡,或者堂哥們立刻驅車離開,回他們工作的城市去。

清明過後就等著端午了。提到端午就想到粽子,對我而言,端午的意義全在粽子,划龍舟、飲雄黃酒、掛菖蒲不干我事。母親包的粽子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因為母親用的餡料中多了鹹菜,這是母親獨特的粽子口味。通常在端午前夕,母親就著手開始準備包粽子的工作,先把粽葉洗乾淨放一旁待用,再把糯米炒熟(或半熟)放一旁待用,接著就是餡料的準備了,將香菇、蝦仁、瘦肉(或滷肉、三層肉)、蔥頭、鹹菜全部下鍋炒熟,之後便可以開始包粽子的工作。粽葉先捲成漏斗狀,底層放入糯米,中間放餡料,上層再放糯米,之後用繩子將粽子綁緊,就算大致完成。至於外形的美觀或內容物的緊實與否,當然就和個人的功力有關。餡料的部分母親也嘗試過加入蛋黃和栗子,同樣很美味。等一大串的粽子包好,便可以下鍋水煮,等水沸之後就可以享用熱騰騰的粽子大餐。剛出爐的粽子最是美味,我和弟弟常守在爐邊等著替母親鑑定粽子是否熟透。家中孩子都愛吃粽子,一餐可以吃個三粒,但長大後知道這樣不健康,只好節制。

端午過後比較重要的節日應該是中秋,但對我家而言,中秋節很平常,和一般的週休二日沒什麼不同。通常月餅一定有人送,再買個柚子應應景,就這樣過去。近年來偶爾會舉辦烤肉活動,趕趕流行。但我常覺得烤肉的氣味易附著身上,其實是很煩人的。

中秋過後我盼的就是冬至了。湯圓是重頭戲,以前還沒有桂冠湯圓系列的年代,我們吃的是自己家中搓的白湯圓和紅湯圓,裡頭沒有包餡,不會有芝麻或花生。方法也和炊粿類似,一樣先把浸過水的糯米磨成漿,脫水之後揉成團,再把團分成條,再分成粒,用手心搓成圓形即可。少部分則灑上紅粉,搓成紅湯圓。水滾之後將已完成的湯圓下鍋,等湯圓全部浮到上層就可以了。糖水的部分可以另外準備,也可以加入薑母增味。東西好像都是熱的好吃,我也很愛在包完湯圓之後守在瓦斯爐邊,等著享用剛起鍋熱騰騰的湯圓。

包粽子和搓湯圓過程中好玩的事就是比大小,粽子、湯圓要好看,要易煮,當然是大小適中均勻為佳,這樣既美觀又美味。如果是出自母親的巧手絕對沒有問題,粒粒是品質保證。但如果出自孩子的手就好玩了,有時會見到奇形怪狀的粽子或巨無霸湯圓,不用懷疑,那就是我和弟弟的傑作!

我家現在不搓湯圓也不蒸年糕了,通常直接買現成的回來代替。粽子的話中斷過幾年,近幾年母親又開始包。吃遍各地的粽子,怎麼吃還是母親包的最好吃,這大概就是媽媽的味道吧。現在幾乎全部的節日都不大過了,所有的事全成了例行性事務,清明照常掃墓,掃完就準備去坐車回工作地。端午仍渴望母親的鹹菜粽,但吃不到也沒太大失望。中秋若沒有放連假,就不回去了。冬至時我人一定在台南,也不可能回老家吃湯圓。除夕的大掃除現在也簡單化,而且孩子們通常仍在外地,工作得由父母親自己完成。父親現在不貼春聯了,通常由我和弟弟包辦。年夜飯還是得吃,紅包還是照給,反正都是例行事務。初一、二等著客人拜訪,和八百年不見的親戚坐在客廳窮耗時間,等挨到初四、五,差不多就返回工作地了。

大概越長大就越多事幻滅,所謂的節慶變得可有可無,漸漸地毫無意義,頂多是賺得一天放假日。節慶味一年比一年淡,所謂愉快的節慶經驗,好像就陳封在童年的回憶裡。我突然能理解父親急著抱孫子的心態了,因為有孩子在的節慶,似乎特別好玩,我想孩子才是節慶的主角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寧水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