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節取自沈正柔《百變北京》一書。(時報文化,2008年出版))
遼代以燕京為陪都以來,就開始營造行宮別苑,最初在皇宮附近的北海,然後是京城西北的玉泉山、香山;經過金、元、明、清各朝皇室陸續經營,清朝的全盛期在北京城西北形成「三山五園」,即香山靜宜園、玉泉山靜明園、萬壽山頤和園,加上清代自雍正起五位皇帝連續經營的圓明園,康熙皇帝建立,如今為北京大學校舍的暢春園。
北京皇家園林各有特色,經常行走園林間會發現,園林的湖光山色中蘊藏著神仙思想、宗教信仰,還有精心營造江南水鄉風情的園中園。
早在秦始皇時就聽說東海有三座仙島,分別稱作蓬萊、方丈、瀛洲,服用仙島上的仙藥即可長生不老。始皇帝曾經派方士徐福出海尋覓仙島、仙藥,但是未能如願,因而在咸陽宮殿裡挖池引入渭水,並在水中建三島。漢武帝時,也在長安的建章宮中挖掘太液池建仙島,隋、唐皇帝競相仿效,成為皇家園林「一池三山」傳統。北海的瓊華島、團城和中海的犀山台,代表的正是蓬萊、方丈、瀛洲,圓明園福海中央有蓬島瑤台,頤和園昆明湖的南湖島和西堤外水中的藻鑒堂和治鏡閣所在,也象徵「一池三山」。
皇家園林裡都建有寺廟,例如香山金代曾建香山寺、元代建築碧雲寺、清代則有昭廟;頤和園後山建有智慧海和四大部洲,前山有佛香閣建築群;北海瓊華島上的永安寺可一路拾級而上白塔,北岸還建有大、小西天;圓明園則有正覺寺。皇家園林建築寺廟供佛的動機不全為宗教,佛香閣建築群前身為大報恩延壽寺,北海的小西天極樂世界,都是皇帝藉口慶祝母親大壽而建;香山昭廟、北海白塔和頤和園四大部洲藏廟,都有政治上收攏異族人心的用意。
園中園也是皇家園林特色之一,圓明園裡有獅子林,頤和園中有諧趣園,北海更有濠濮間、畫舫齋和靜心齋,香山則有見心齋。這些園林建築多是清朝皇帝南巡後,在皇家園林中仿建江南私人園林,因而成為園中園。
目前所見北京皇家園林都成於清朝,尤其盛於乾隆當政的六十年間。乾隆皇帝仗恃天下太平、國庫豐裕,即位後便開始增建圓明園,同時還修建香山靜宜園,大規模擴建北海,更新建清漪園(頤和園)。他在營造北海林苑時已意識到耗資龐大,因而還作態自責;巨資擴建圓明園後,也表示不再花錢另建園囿,結果還是忍不住以治水為名建了清漪園。因此,如今皇家園林裡處處能見到乾隆皇帝的詩詞和題字。
乾隆之後,對營建皇家園有興趣的便是同治、光緒兩朝垂簾聽政的慈禧太后;她雖然經歷了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劫難,似乎不改初衷,甚至以訓練海軍的經費重修頤和園。因此,如今的頤和園裡,處處都留下老佛爺的足跡。
自雍正興建暢春園以來,清朝皇帝都熱心經營西北地區園林,除了利用地形水系,主要因為滿族更習慣東北地區的開闊和氣候;紫禁城固然豪華,封閉的環境對滿清皇室仍如牢籠。園林修成以後,皇帝大部分時間都在園林裡辦公,遇有祭祀才回朝廷,因此自康熙至咸豐,只有乾隆皇帝在紫禁城駕崩,其餘都亡故於園苑或承德避暑山莊;也由於皇帝喜歡在園苑聽政,朝官多遷居附近,促成海淀地區繁榮。
(圓明園的一池三山、頤和園的佛香閣、北海公園的靜心齋)
- Jul 10 Sat 2010 23:59
【北京】仙山寺廟園中園:三山五園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