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子監具備雙重職能,作為國家最高學府稱作「太學」,作為主管教育的衙署稱作「國子監」。西元前124年,漢武帝採董仲舒建議設置「太學」,培養人才,成為最早創辦的國家最高學府;隋朝則設置國子監掌管教育.在清朝設立學部以前,北京國子監既是「太學」,也是「國子監」所在。

依據「左廟右學」的傳統建築原則,孔廟在東,國子監在西,相鄰而居。要進入國子監,可以由大門「集賢門」進入,也可以由和孔廟相通的「持敬門」進入。相較於孔廟的「一紅到底」,國子監則是黑門黑柱,這是保留了歷史上的原貌。

「太學門」內最搶眼的「琉璃牌樓」和「辟雍」都建於乾隆年間,琉璃牌樓兩面分別刻著乾隆御筆「圜橋教澤」、「學海節觀」。跨過牌樓,可以在右前方看見「鰲」的雕刻,這是一種海中大龜,科舉時代,進士中狀元後,立在殿階前浮雕巨鰲頭上迎榜,故稱為「獨占鰲頭」。

(集賢門、太學門、琉璃牌樓、獨占鰲頭)
DSCN4747.JPG DSCN4854.JPG DSCN4846.JPG DSCN4851.JPG

從順治二年起,新科進士必須到國子監舉行「釋褐簪花」的儀式。金殿傳臚後,全體進士於農曆五月初一到孔廟祭孔,再入國子監脫去褐服(平民的粗布衣服)更換官服,然後來到彝倫堂,向祭酒及司業行跪拜恩師之禮,祭酒及司業則為狀元、榜眼、探花簪花。

「辟雍」是四面環水的高大建築,通常解釋為天子行禮樂、宣教化的場地。乾隆皇帝當初營建辟雍的理由是:「國學者,天子之學也。天子之學曰辟雍,諸侯之學曰泮水。北京之國學,自元歷明以至本朝,蓋五百餘年矣。有國學而無辟雍,名實或不相稱焉。」

辟雍和環水組成一體,形如一塊溫潤的玉璧,是中國傳統的為人處事理念在建築形式上的體現。古代「璧」與「辟」為通假字,此即為辟雍名稱的來歷。

辟雍建築內部為正方形、穹窿頂,中間擺設御案,但殿中不見柱梁,是為「無梁殿」,工藝技巧極高。難怪著名建築家梁思成稱辟雍、紫禁城三大殿、天壇祈年殿、頤和園仁壽殿為北京六大宮殿。

(辟雍外觀、辟雍環水、辟雍內部)
DSCN4836.JPG DSCN4842.JPG DSCN4820.JPG

辟雍後面的彝倫堂是辟雍建成之前天子講學之處,其東南角存留有明朝永樂年間設立的日晷,學生上下課以撞鐘擊鼓報時,早晨辰時(7-9點)鳴鐘,下午酉時(17-19點)擊鼓,學生辰集酉散。

(彝倫堂、日晷)
DSCN4793.JPG DSCN4795.JPG

彝倫堂西廂「博士廳」相當於現在大學教授的研究室,歷史上著名的學者虞集、袁中道、孔尚任等曾在此辦公。其東廂的「繩愆廳」是訓導和懲戒違規師生的行政管理機構。往裡頭一看,頗似包公的辦案之所,連「刑具」也一應俱全。

(博士廳、繩愆廳內部)
DSCN4789.JPG DSCN4797.JPG DSCN4798.JPG

國子監東西兩序各設三堂用作學生教室,東側是率性堂、誠心堂、崇志堂,西側為修道堂、正義堂、廣業堂,每堂十一間,共計六十六間。廣業、崇志、正義堂為初級班,誠心、修道堂為中級班,率性堂為高級班。初、中級班一般各念一年半,高級班一年,共四年。學習內容以「四書五經」為主,監生畢業後,可參加科舉考試或由中央六部直接任官。

(率性堂)
DSCN4832.JPG

國子監中有兩顆有名的槐樹。「復甦槐」初植於元代,曾經幾度枯乾又生新枝,而在乾隆十六年皇太后六十大壽發出新芽復活更傳為佳話,乾隆皇帝因此題詩刻石賜予國子監。

「羅鍋槐」的主幹呈羅鍋狀,上部向南傾斜,而且在樹幹北側的羅鍋部位還有很像被利器砍過的痕跡。此樹的傳說是:劉墉陪乾隆及眾官員視察辟雍建築,眾人來到辟雍西,立刻就看到這棵明顯的羅鍋古槐。因相傳平時劉墉經常給乾隆出難題,而又相傳劉墉是個羅鍋,乾隆就靈機一動,說:「眾位愛卿,你們看此槐像誰?」眾官心裏明白,卻不好回答。乾隆又說:「此槐羅鍋,有失大雅。」於是下旨,砍掉羅鍋槐,即象徵殺掉劉墉。劉墉愛惜古槐,就說:「萬歲,使不得,此老槐雖相貌醜陋,但卻是年代久遠的古槐。在國子監裏,終日聽聖人經典,飽含國學文墨之氣,雖表陋而內秀。現在辟雍落成,以後將經常聆聽聖上教誨,乃是大大的忠臣也。」乾隆聽了,只好說:「羅鍋失雅,砍去修直。」

(復甦槐、羅鍋槐)
DSCN4792.JPG DSCN4841.JPG

在辟雍與彝倫堂之間,亦立有「孔子行教像」,其四周懸掛許多符牌,多是考生或家長為求學業順利、闔家平安而掛。

(孔子行教像)
DSCN4817.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寧水春 的頭像
    寧水春

    春水居

    寧水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