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很多老師習慣在改完試卷後,做一個統計表,根據分數的分布情況,來了解學生這一次的學習成就。
我也這麼做了,結果如下:
分數 | 一年級 | 三年級 | 一年級 | 三年級 |
0~10 | 0 | 0 | 3 | 3 |
10~20 | 0 | 1 | ||
20~30 | 1 | 2 | ||
30~40 | 2 | 0 | ||
40~50 | 1 | 2 | 5 | 4 |
50~60 | 4 | 2 | ||
60~70 | 3 | 3 | 7 | 15 |
70~80 | 4 | 12 | ||
80~90 | 9 | 11 | 17 | 16 |
90~100 | 8 | 5 | ||
平均 | 74.1 | 72.5 | 共32人 | 共38人 |
俗云:「數字會說話。」所以,在這個表格中,也可以發現一些問題:
先來說三年級那班吧!這是我的導師班,是我帶了三年的學生,成員基本上沒什麼改變,除了轉進或轉出的兩三人,還有就是在二升三編班時,出去了三個,但進來了四個,進來的四個人,品行都不錯(老天有保佑),至於成績,兩個不錯(目前在我班上有前十名),兩個不行(也在十名內──後十)。
這次考試,由於是國中生涯的最後一次段考,有點大放送的意味,出了二十分的國字注音、三十分的解釋,五十分的選擇,選擇方面,絕不刁鑽,總之,這是一份考不出「程度」,但可以考出「誠意(用功度)」的試卷。
根據這樣的試卷難度,以及學生的表現,來給一些評語吧:
考不到四十分的那三個,二字簡評曰:沒救!
四十到六十的有四個人,還是二字評:悲哀!
六十到八十的有十五人:雖不滿意,但可接受。
八十到一百的十六個人:身在三B班,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簡直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我對你們的崇拜如滔滔江水,綿綿不絕,請容許我致上最高的敬意,啊!福氣啦!
亂評完三年級之後,再來看看一年級。這是我的科任班,和他們相處的時間,沒有導師班來得多,所以,在督促讀書及交作業的成效上,確實沒有敝班來得好。
至於試卷,坦白說,並不難,國字注音十分,改錯字五分,解釋二十分,翻譯十分,填充題五分,選擇五十分。幾乎沒有課外題,全部的答案都可以在課本及習作上找到。而選擇題題幹敘述簡短,也沒繞什麼彎,答案常是呼之欲出。
按照慣例,也來下一些評語:
考不到四十分的三個人,請容許我發洩一下:去死吧!
四十到六十分的五個人,請原諒我的沉默:無言……。
六十到八十分的七個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八十到一百分的十七個:孺子可教也,值得安慰。
明明兩班是差不多的分數,為什麼評語不同呢?這正表現出我對兩班期許的不同。導師班因為已經看了三年,該講的已講到爛,還是表現不好的,可以說已「沉痾難救」,懶得理他們;至於表現不錯的,顯示出他們不輕易受「惡劣環境」影響,倒值得嘉許。
說真的,以授課的「用心度」而言,我可能對科任班比對自己班更用心,正因為他們才一年級,我很清楚紮根的重要,所以要求甚至比我自己班還重,放的心血也不少。可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仍有許多學生表現不好,這就讓我很難接受了。
如果更仔細來看,兩個年級考不及格的人數是八及七人,人數差不多,但意義其實不同。大概也算是一種差別待遇吧!三B的考不及格我沒啥感覺,但一年級的考不及格實在讓我生氣,總覺得才一年級就混成這樣的學生「罪大惡極」。
又回頭想想,有什麼好氣的呢?其實一年級的這八個人,不就是以後三B的那七個人?也許你曾聽過一年級考不好的學生這樣告訴你:「我到了三年級才要發揮(用功)。」我等了三年,並沒有看到他們「發揮」,不過鼻子越長越長,倒是真的。
終於囉嗦完了,又是一篇沒啥營養的抱怨文。算了,就此打住,還是趕緊改作文去吧!下禮拜就要放四天連假了,我可不想再抱作文回家啦!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