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要播結局了,所以趕緊把之前該寫的補上,不過已經是兩、三週前的劇情了,早忘了許多細節(冏),只好當成回憶錄,寫一些印象比較深刻的地方。

這11集壓根逼迫蕭平旌快速成長,而且完全不問他的意願。有四個人領便當,除了濮陽纓和平旌沒啥關係外,其他三人都和他關係深厚,按領便當的順序是平章、皇帝、庭生。平章的死我沒有太大感覺,主因是在25、26集平章和小雪相互拜別時,已經哭到淅瀝嘩啦了。梁帝的死描繪得很不錯,從他病重時對平旌的安排,以及臨死前的托孤,完全表現了他對庭生的兄弟情深。

庭生的死讓我最有感,而且哭得比前頭平章領便當時還兇。主因是庭生講了太多感人的話,而講這些話則是因為平旌的「抗旨」。平旌為何抗旨?那是他為了保境安民而做的選擇,即使知道這樣一來自己將被削職奪權,甚至身陷囹圄。他並非不懂制衡之術,從他放走康王覃凌碩,讓他活著和阮英內鬥就可以證明,平旌不是不懂制衡,只是他選了一條對百姓最有利,但對自己最不利的道路。

平旌抗旨的消息傳來後,朝議沸然,太后一黨的朝臣開始上書彈劾,這時,不願陷入黨爭的庭生說:

太后在朝堂上召集了一批朝臣,本王再召集一批,從此形成兩個陣營,相互爭鬥嗎?一旦我這麼做了,等於是把一部分朝臣捲到了長林旗下。你知道在朝為官,政見不同,想法不同,都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眼前有兩個不同的陣營,你不得不從中選一個。武靖爺在世的時候,最恨的就是黨爭。一旦被捲入其中,無論你是貪圖富貴,還是胸懷理想,最終都會被兩個字束縛住,那就是——立場。我已經沒有多少日子就要去見先輩和我父皇了,難道在我臨死之前,還因為自己的兒子,一手拉起一個長林黨嗎?這兩個陣營一旦對峙,怎麼可能不裹挾他人?不管你深陷其中的初衷是什麼,兩方對立走到最後,這立場必會大於是非。在這個世上,有多少人能夠做到心無雜念,始終不隨波逐流呢?

庭生的這段話已經讓本劇的格局超出了「權謀」,而晉升「清明朝局」境地。

不願為兒子找幫手的老王爺,只能自己親自誇讚兒子,這似乎是他在劇中的第一次,之前「半句誇獎都沒有,全是提點」(嗚!我想念長林府日常)。

起來吧,孩子!寧關大捷,將二十萬皇屬主力斬於馬下,這是為父和你兄長想做而沒能做成的事情。父兄以你為傲,若是先帝還在,也當以你為傲。

最後,庭生獨自一人在朝堂上為兒子辯駁,也是最後一次教小皇帝為君之道。

臣若是威權過重,無法約束,倒也的確可能危及主君。由此加以防範,似乎看來也沒有什麼大事!長林府的王位兵權都是武靖爺和先帝所賜,如果陛下覺得有所不安,我們父子甘願退讓。

老臣最怕的,就是陛下錯以為這些就是全部的為君之道。只要皇權在手,制衡朝堂,就可以從此江山安穩,高枕無憂?自古以來,並沒有什麼千秋萬代,一成不變。所以為君者要想到將來,就要時時心懷憂懼。老臣希望陛下明白,越是心懷憂懼,越要胸懷萬民。這朝堂制衡固然重要,但是歸根結底,無論擁有多少手段、多少智謀,最關鍵的還是為君者自己!你必須要坐得穩,鎮得住!

身為長林主帥,寧關之戰,並非懷化將軍一人所為,從事情的籌措,本王已然全程瞭解;至於結果,諸多波折,諸位大人想必已經全聽清楚了。事實和結果都擺在那裡,無需平旌再多辯白。荀大人一向辛苦,就不要再費心試探我父子二人的底線了。本王還是那句話,我長林王府無人戀棧權位。

老王爺為了國家戎馬一生,為了邊境安全犧牲了大兒子,為了朝堂清明犧牲了小兒子,他實踐的完全是責任、擔當、大義、良心,他的一生無愧於任何人。他臨死前的遺言也讓我哭到不能自已。

為父我生在掖幽庭,吃過常人沒有吃過的苦,見過人世間最冷的面孔。但此生有三件事可謂至幸:其一,得遇先師指導,去除了我心中的怨憤;其二,蒙先皇恩養,歷兩代明君,從來未曾被人猜忌過;其三,家中和睦,膝下有平章和你這樣的好孩子。

你本愛逍遙,無奈你生在將門,為父走了以後,這長林二字便不該再束縛住你了。平旌,你該做的都已經做了,從今往後,護持長嫂幼侄,不必執念。

為父的葬禮,你應該記得吧?衣冠葬王陵,遺骨歸梅嶺。

這11集主要講平章、梁帝去世之後,平旌的改變及成長,可以看出他已經具備獨當一面的能力與膽識。這幾集的另一個重點當然是庭生的去世,他所說的「黨爭論」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真真正正讓人聽得熱淚盈眶,代表了此劇格局,也是極動人的一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寧水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