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懶了,所以直接把17-20日合為一篇。
太懶了,都沒做筆記,那就直接把作家的臉書文字裁剪一下留紀錄吧!
作家開講的主要結構,看來來自於臺文館出版的「文青」一書,如果懶得聽,那就買回來看吧!
連聽都懶,那還會看嗎?(XD)
如果想看日治時代作家們的故事,朱老師說那就買賴香吟的天亮前戀愛故事那本書吧。

【台灣文學十七日】
台灣文學十七日 | 花能開成自己的樣子嗎:楊千鶴作品選讀

當男性知識份子為了族群、階級問題衝撞當權,搖筆為文時,同時期的女性不但一樣要面對這些議題,而且還多添一重性別的限制。
日治時期是「文明開化」的時代,是各種自由思想進入文壇的時代。然而,台灣畢竟是日本的殖民地,而日本的性別觀念,即連到了當代,都不能說是多麽平等,更遑論二十世紀上半葉。
在重重限制裡,楊千鶴這樣的女作家,又是如何寫下時代女性獨有的困境?而楊千鶴作品裡的意念,又是如何跨越近百年之遙,被楊双子繼承、轉化到自己的小說裡?

今日感想:
楊千鶴同學果真是開外掛,結婚前的故事真是蠻精彩的。但看來她的人生仍受到婚姻的拑制,真的可惜了。女人還是要慎選老公(婆家)啊!

【台灣文學十八日】
台灣文學十八日 | 碰壁的青年們:龍瑛宗、張文環選讀

龍瑛宗除了活躍於日治時代末期,在戰後也有一小段時間,是很積極參與文壇活動的。在那個短暫的時期裡,他也寫過一個我很喜歡的短篇〈燃燒的女人〉。聽說盛浩偉也有打算一路講到戰後去,如果是這樣就太好了,我們剛好可以用這個話題,直接跨域1945年的歷史之壁。

今日感想:
龍瑛宗的孫女現身!為這一系列的演講再添一抹亮色。
可惜戰後的龍瑛宗好像噤聲了,沒能再留下新作品。戰爭、政治、語言的轉換對作家的影響實在太大了。

【台灣文學十九日】
台灣文學十九日
| 崩壞之後,還有更大的崩壞要來:戰後初期的文學狀況

在台灣文學史裡面講「戰後初期」四字,就是專指1945年到1949年,沒有別的時期。從政治上來講,這是台灣史上唯一「完全跟中國政權統一」的四年(清領時期並未能控制台灣全境)——所以什麼「台灣自古以來屬於中國的說法」,根本站不住腳,因為歷史事實最多只能追到1945年。
這四年,台灣人的政治與認同經歷了劇烈的扭變。反映在文學上的,自然也是天崩地裂的巨大變化。當時所種下的遠因,至今還在影響著當今的文壇。
文學沒有被殖民摧折,文學也沒有被戰爭殺死。
誰能想到,最可怕的毀滅,是來自一群自稱「同胞」的人們。

今日感想:直接放上網友整理的參考資料

1.張文環〈閹雞〉〈論語與雞〉〈夜猿〉
2.《毋甘願的電影史:曾經,臺灣有個好萊塢》—蘇致亨
3.台北歌手—客家電視台戲劇
▲戲劇全集連結:http://www.hakkatv.org.tw/program/167-1

4.閹雞—厚生演劇研究會,林摶秋改編
5.香蕉香—實驗小劇場,陳大禹
6.壁—聖峰演劇研究會,簡國賢原作、宋非我編譯
http://ikm.nmtl.gov.tw/index.php?option=com_klg&task=ddetail&id=334&Itemid=238

讀者時間
1.戲中壁—差事劇團,鍾喬
2.關鍵字三組:
雷石榆,歐坦生,曾今可
國語推行委員會,魏建功
洪炎秋,何凡

3.《青春行》—鍾肇政
4.《國語運動百年史略》—國語日報出版社
5.《「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台灣文化重建(1945-1947)》—黃英哲,麥田出版
6.《半路上》—陳舜臣

【台灣文學二十日】
台灣文學二十日 | 同一座島,不同的夢:橋副刊論戰

今晚的第二十日,我們要來談戰後第一個文學論戰「橋副刊論戰」了。這是一次外省報刊主編釋出善意,闢出一方文學版面,讓本省、外省文人有了一起討論「台灣文學之未來」的契機。
雖然論戰過程也是刀光劍影,但這次論戰背後相對沒有政治力的扭曲,各方人士比較能各抒己見。而這次論戰所討論的議題、發展出來的論點,也往往是未來數十年,各種文學陣營所會持有的基本路數。

今日感想:
1947年的二二八雖然影響很大,但在那之後一直到1949年的四六事件之前,文壇其實還算能自由發聲的;當然,也因為那時中華民國政府尚未來臺,還沒開始對言論的拑制。四六事件之後,異議人士幾乎都被抓了,作家一下子全噤聲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寧水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