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聽湘靈JJ說,她現在的班程度比之前的班級還要差。

說來奇怪,我反而覺得我現在的班,素質比前兩屆好多了。我一直害怕這是自己的錯覺,自八月底接他們以來,就不斷在評估與驗證,與我的前兩屆比較、與我的科任班比較、與同年級的班級比較,然後,我確定了這個事實──這個班的素質果真比前兩屆好。至少,我考個〈雅量〉、〈那默默的一群〉、〈夏夜〉的解釋,全班成績看來還挺像樣的。

本來想「謝天」的,聽說這屆的學生編班是電腦「撿」的,看來是我個人走狗屎運的結果?

不然,自我來居功好了。坦白說,我的帶班功力在我教書生涯的第五年突飛猛進,所以第三屆學生受惠,而前兩屆的學生就很抱歉了。

到底該謝天還是自己居功呢?真的是這兩個原因使得這一屆學生素質變好嗎?我更仔細去探究,發現這兩個似乎不是真正的原因,學生素質變好的真正原因應該是──「編班方式」的改變。

說學生素質變好也是不正確的,那純粹是我長期處在能力編班下認知被影響的結果。事實上,這才是一般的班級學生該有的素質。他們的素質沒有明顯地變好或變差,本來就該這樣的。

怎麼說呢?我的第一屆,十三個班級中編了兩班特殊班,一班國樂、一班管樂。第二屆,十四個班級中編了四班特殊班,一班國樂、一班表演藝術、一班管樂、一班人情。第三屆,十六個班級中只編了一班體育班而已。所以很明顯的,受到編班方式的影響,我的三屆學生以第三屆素質最好,第二屆最差。

難怪,我帶第二屆時一直覺得好辛苦;而目前的這一屆,就覺得一切都在軌道上。與其說跟我個人帶班功力有關,不如說,編班方式的影響極大。

編班方式的影響,絕對不是表面上幾班特殊班,幾班普通班的數字問題而已。一個班級三十五人,多一個素質好的學生,或多一個素質差的學生,也不是表面上數字加一、減一的問題而已。真正的問題是──在班級成員確定之後,同儕間相互影響的程度,這程度具有加成的效果,以倍數成長,可以是向上提升或向下沉淪的力量,這股力量極大,不夠厲害的導師是駕馭不了的,我的第二屆很大程度應驗了這個看法。

帶慣了「普通班」的導師如我,覺得今年新生素質好很多;帶慣了「特殊班」的導師如某王牌,覺得今年新生的素質比往年差,究其原因,編班方式的影響極大。而我們這些所謂的「倒屍」們,在其中載浮載沉,運氣好,多撈到幾根浮木;運氣不好,小心滅頂。當然,如果運氣不好,多揮動手臂,用力划動,不失為一種自救的方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寧水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