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有許多論及三境界的說法,簡單羅列如下:

知之者,
好之者,
樂之者。(孔子)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青原惟信)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蔣捷)

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
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
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張潮)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王國維)

那天看黃國倫上國光幫幫忙,在節目中以「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只是山」三境界,來說明歌唱比賽的參賽者對唱歌的三個層次的領悟。參賽者通常是在KTV中唱得很High,很受朋友稱讚的,他們也用那一套唱歌的方式信心滿滿來報名參加比賽。哪知一參加後卻不是這麼回事,他會開始接收到評審不同觀點的意見,於是他開始徬徨,開始懷疑,覺得自己怎麼唱都是錯,自己變得不會唱歌了,這也就是俗稱的「撞牆期」。這個時候的參賽者就是處於「見山不是山」的層次,如果能衝破這個難關,進入所謂「見山只是山」的第三境界,那我們就可以說這個參賽者已經修煉成功,成為一個具有個人風格的歌手了。

黃國倫把這個理論拿來說明參賽者的三個境界,我卻把它印證到自己的工作上。我在教書的第一年,「見山是山」的過程其實沒有幾天,很快我就墜入了「見山不是山」的痛苦之中,這個過程長達五年之久,直到我教書生涯的第六年,我才算大致走出了那階段,堪堪來到第三個階段「見山只是山」。所以說,在我所帶學生的第一、二屆,我有很長一段時間都處在非常掙扎且疑惑的心境中。

我雖然說自己已經走過第二階段,來到第三階段,這話其實有點托大,我不敢說自己真的完全脫離了第二階段,也許現在的自我認定只是種假象,我自以為已經算脫離了第二階段,說不定我其實一輩子都處在第二階段,卻不自知呢?

那麼這種自我認定已經進入第三階段的關鍵是什麼?記得在我教書的第五年,算是最痛苦的一年,非關學生,而是來自同事的問題。那時班上的兩大科任:英語及理化,正是所謂的「天王」及「天后」,光這兩個就搞得我整個班烏煙瘴氣,雞犬不寧。我一路觀察著學生和他們的互動,慢慢領會了所謂身為老師的「尊嚴」是什麼,漸漸認清了教育的「本質」是什麼、工作上的「敬業」是什麼。

還記得當年對這兩個同事非常不喜歡,後來仔細想想才發現,這也算是「貴人」的一種,他們以自身來示相,教導我在工作上的許多道理。或許我該感激他們的,朋友是拿來安慰的,敵人是拿來砥礪的,這兩個同事在某一個層面上來說是「敵人」,我萬萬沒想到他們竟讓我「成長」許多。

「見山只是山」這境界談何容易,我自以為已經跨入這境界,說穿了只是我自己的「認命」思想作祟。是的,現在主宰著我的正是這「認命」思想,我沒有熱情已經很久了,想來我的第三境界和「見山只是山」的第三境界,其實是同中有異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寧水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