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聽說」了一件考題爭議的事件,覺得有些「驚悚」,決定寫下來留個紀錄。

那是某國中一年級的國文考題,爭議題有兩題,第一題是問「引號中的字義何者前後相同」?其他選項我不清楚,但正確答案的選項敘述是:「衣「食」無缺/「食」髓知味」。考試結束之後有些教師認為這兩個「食」字一個名詞,一個動詞,字義並不相同,所以此題應該送分。但出題老師認為就算沒有最正確的答案,也該選「最接近」的答案,所以不送分,維持原答案。

第二題是問朱自清〈背影〉一文:「他和我走到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這個句子的象徵意義,正確答案給的是:「象徵父親把自己的愛毫無保留的給了兒子。」這個答案當然沒問題,但有些老師認為另外一個選項「象徵父愛的溫暖」也合理,應該給分,不過出題老師認為該選「最好」的答案,所以不給。

後來這事情鬧到領域會議上去,在會議中教務主任(也是國文老師)裁決「尊重出題老師」,所以兩個題目都維持原先的答案。

我聽完這件事後,深覺出題老師太「冥頑不靈」,而教務主任「很有問題」,教育界果然是個「神奇」的地方,實在不適合我等平庸之人生存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寧水春 的頭像
    寧水春

    春水居

    寧水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