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南大圳」是嘉南地區最重要的灌溉水利設施,1920年開工,1930年峻工,歷時十年,灌溉區域涵括今天的雲嘉南三縣市,水路貫通濁水溪和曾文溪兩大河流系統。這樣一個重大的建設,當代的文人當然留下不少作品紀錄之,且讓我們循著前人的足跡做一番回顧。

三月三十日余遊烏山頭觀嘉南大圳工事五首選二  三屋大五郎
機器鑿摧縱又橫,砂崩石撼氣難平。
陽春三月晴天日,雷響轟於萬熕聲。(其三)

移山堰水半空中,開拓富源誰比工。
請見他年業成日,禹王不得獨擅功。(其四)

三屋大五郎(1857-?),於1896年來臺就任國語學校日本語講習員,後轉任國語學校,擔任漢文教諭一職,除長期負責主編《臺灣教育會雜誌.漢文報》外,另編著有公學校用《漢文讀本》六冊。1921年旅居臺南並擔任《臺南新報.漢文欄》主編,1924年隨子三屋靜遷居嘉義,與嘉義文友多所唱和。

這兩首詩都是七言絕句,刊於《臺南新報》第8309期,1925年4月4日。第一首詩仄起平韻,首句入韻,韻腳是橫、平、聲,屬於庚韻。第二首詩平起平韻,首句入韻,韻腳為中、工、功,屬東韻。其中「請見他年業成日」,「成」字應仄而平,犯律而成拗句,故而在第四句的「擅」字應平而仄,是為拗救。

「機器鑿摧縱又橫,砂崩石撼氣難平。」嘉南大圳的工程之一包括興建烏山頭水庫,其水源引自官田溪上游,故需鑿穿烏山嶺引進上游水源,大型的蒸氣動力機械開鑿山壁,呈現天崩地裂,山搖石動的景象。作者遊覽的當時是春明景和的三月,但耳邊卻傳來大型機具運作時的轟隆響聲,就像雷鳴一般,其威力更勝於炮擊。「雷響轟於萬熕聲」和上句「陽春三月晴天日」形成巨大對比,使人強烈感受到工程進行時的震撼感。

此處需要特別提出「熕」字加以解釋,「熕」字由「火」「貢」構成,讀音同「貢」,是「火砲」之意。愛詩網將此字誤作「煩」,不僅文意不通,於平仄上也有問題,蓋此處應使用仄聲字,若使用「煩」字則犯律。

烏山頭水庫位於海拔468公尺的烏山嶺上,其中最艱鉅的工程是鑿通烏山嶺的地下引水隧道和堤防岸壁的送水口,故作者以「移山堰水半空中」寫出工程進行時的奇特景觀,「堰」為擋水土堤。除了寫出眼前所見,作者更預想此一建設將大幅提升水稻產量,改善農民生活,「開拓富源誰比工」點出嘉南大圳對農業的巨大幫助。

「請見他年業成日,禹王不得獨擅功。」大禹最有名的事蹟就是用疏導的方式治水,解決河水經常氾濫成災的問題,以免人民生命財產蒙受損失;而嘉南大圳的建造將使嘉南平原擺脫深受旱澇之苦的看天田宿命,能提升農作物產量,使嘉南平原成為全台最大糧倉,故作者認為其建造者八田與一居功厥偉,可與大禹比美。

觀嘉南大圳有感  蘇東岳
狀似長蛇水路悠,不知損盡幾青疇。
嘉南負債如山海,省識田多疊疊愁。

本詩為仄起平韻,首句入韻的七言絕句。韻腳:悠、疇、愁,平聲尤韻。收於《詩報》第26期,1931年12月15日,頁3。作者蘇東岳(1902-1957),曾參加浣溪吟社、淡如吟社(後兩社併為「光文吟社」),戰後初期,受聘為善化國民學校囑託教師,擔任漢文課程,著有《蘇太虛紀念誌.臺灣百家詩》。

「狀似長蛇水路悠,不知損盡幾青疇。」嘉南大圳的水路有如長蛇一般蜿蜒於農田之間,雖然灌溉的面積十分廣大,但詩人認為大圳的建造佔去許多農業用地,這對農民來說也是一種損失。「嘉南負債如山海,省識田多疊疊愁。」嘉南大圳從開工之後屢次追加預算,到最後總共花了5413萬圓,其中大約一半由國庫補助,另一半則由農田的受益人負擔,先暫時向銀行貸款,在工程完工後分年清償,若包含銀行利息在內,受益人總共負擔了超過7500萬圓。田地多的人要負責的金額自然更多,還沒享受就要先付出,還是如此龐大的金額,擁有越多農田的人反而憂愁也越多。此處以疊字「疊疊」強調愁的深度,有不盡之感。

作者同理農民之心,認為嘉南大圳的完工雖有助於灌溉,但受益農民的負擔也很重,令人擔憂。事實上,水圳使農民的收入大幅提升,單單三年內增加的收成金額便足以支付全部的工程費,且當時農民在繳納了每甲平均五圓的臨時稅金以及平均八圓的水租維持費之後,餘額還有不少,生活因此普遍獲得收善,讓人慶幸作者的擔憂並未成真。

官田圳  賴惠川
水入田頭漲綠波,三年輪作慶嘉禾。
潺潺不盡先民血,厚澤偏貽此日多。

本詩為仄起平韻,首句入韻的七言絕句。韻腳:波、禾、多,屬於歌韻,收入《悶紅小草》。作者賴惠川,號悶紅老人,為嘉義地區著名詩人。除《悶紅小草》,另著有《悶紅墨屑》、《悶紅詠物詩》等,著作各體兼具,其竹枝詩尤為著名,題材多面,風格醇厚,對台灣民俗多有描述,為常民文化之寶貴記錄。

嘉南大圳完工後,雖號稱能灌溉15萬頃水田,卻非同時給水,當時實施「三年輪作法」,將農田以三年為一週期,輪流種水稻(水量多)、甘蔗(水量適中)、雜作(水量少),如此不但能控制水的使用量,也可以讓土地休養生息,保存地力,提高農穫,作者以「水入田頭漲綠波,三年輪作慶嘉禾」記錄此一事實。

嘉南大圳原稱「官佃溪埤圳」,1921年改名為嘉南大圳後延用至今。官田圳即嘉南大圳,因烏山頭水庫設在官田境內得名。此項工程浩大艱鉅,建造期間計有134名職工殉難,「潺潺不盡先民血,厚澤偏貽此日多。」「貽」為遺留之意,「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嘉南平原成為全台最大穀倉,實是前人流血流汗,辛勤建造埤圳而成,後人至今仍深受其惠。「潺潺」二字用得巧妙,既象徵前人血汗,又有水流灌溉意象,於豐收的喜悅中蘊含不盡的感激之情。

詩人記錄嘉南大圳工程,面目各異,日人三屋大五郎在開工期間寫出第一手報導,表現對未來成就的無限期待;善化鄉親蘇東岳從農民角度發聲,認為其負擔亦相當沉重,田多反而愁多;嘉義代表賴惠川則於豐收的喜悅中回溯前塵,平實道出心中感激。文學的花園璀璨華美,我於「三記嘉南大圳」看見了這塊豐富多姿的園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寧水春 的頭像
    寧水春

    春水居

    寧水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