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雲,清流見底。
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答謝中書書)

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
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

古代名醫 陶弘景傳
【大紀元3月15日訊】陶弘景(西元456-536),表字通明,晚年號華陽隱居,是丹陽郡秣陵縣(今江蘇江寧縣)人。

從童年時候起,陶弘景就有與眾不同的品行和志向。他在六歲時就能理解自己讀的書,並能撰寫文章。七歲時讀了《孝經》、《毛詩》(即《詩經》)、《論語》等幾萬字的書籍。後來,在他十歲的時候,有一位,同鄉得到一本晉代人葛洪寫的《神仙傳》。他看到裡面關於淮南八公等神仙的故事後,便感歎地說:“讀了這本書,便使人產生壯志淩雲的胸懷,有修仙學道的志氣。”於是他不分晝夜地研究、探尋這本書中的事理,立下了修仙學道、長生久視的志向。他曾經對人說:“仰望青天白雲和太陽,就不覺得像原來那樣遙遠不可及了。”

長大成人後,他身高七尺四寸,神情精明、儀容秀美,眼睛明亮、眉宇開闊,耳朵長而形體精緻。他讀了一萬多卷書,善於彈琴和下棋,精於草書和隸書的書法。

宋順帝升明三年(西元479)三月,齊高帝作相國。他當時才二十多歲,便被薦舉為“諸王侍讀”,後來又授予他“奉朝請”的官職(可定期參加朝會)。他雖然身居權貴之門,卻始終藏形匿跡,不與外界的人打交道,每天只是展卷閱讀。朝廷中有關禮儀和典章制度方面的事情,大多由他決定。

陶弘景本來是個不求榮華富貴的人,一直想辭官歸隱。他曾經在給親友的信中說:“疇昔之意,不願處人間,年登四十,志畢山藪。今三十六矣,時不我借……”永明十年(西元492),他果然向皇帝上表請求辭官歸隱。皇帝下詔准許了他的請求,並賜送他成束的絹帛作為禮物。到他離開的時候,朝中公卿士大夫之流都到征虜亭來為他餞行,張設了許多帷帳,為他舉行盛大的告別宴會。去那裡的車馬太多,互相擁擠,堵塞了道路。人們說這是自宋、齊兩朝以來,從未有過的事情。朝野上下的人都覺得他非常榮耀。

他便隱居在句容縣的句曲山上(今江蘇西南部,地跨句容、金壇等縣境)。他常說:“這座山下是第八洞宮,名叫金壇華陽之天,周圍有一百五十裡邊界。漢代的時候有咸陽三茅君(茅盈和他的兩個弟弟),他們得道後來掌管此山,所以又叫茅山。”於是他在山的中部建立了一處住宅,自號“華陽隱居”。開始的時候他跟東陽郡的孫游岳學習符錄和圖讖等經文和道術。後來他遊遍了各個名山,尋求仙藥。每當經過山澗溪穀等地方,他都要在那裡或坐或臥,吟詠詩文,久久徘徊,激動的心情難以平靜。他特別喜愛松間風濤之聲。一聽到松濤響,他便禁不住心中欣欣然而樂。有時他一個人獨自去山泉、岩石的地方遊覽,遠遠看到他的人都以為是神仙。

當時,南朝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同時也是中國音韻學鼻祖的沈約,正在東陽郡作郡守。由於尊崇他的志向和節操,沈約多次寫信邀請他出來作官,但他始終沒有接受。

梁武帝(一說齊高帝)曾經下詔問陶弘景“山中何所有?”言下之意是說山中什麼也沒有,還不如出來作官,也就什麼都有了。陶弘景寫了“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山中有什麼呢?山嶺上有許多白雲。可惜白雲只能供我自己賞心悅目,卻不好用手捧來寄送給你啊!”巧妙地表示了自己不願出山作官,不屑與時人為伍的高雅志向。此詩順口道來,語言平淡卻內蘊深厚。從此,後世的詩詞文章中便把白雲和隱者更加緊密地聯繫起來。白雲行蹤飄忽,來去無跡,自由自在,無所掛礙,正像飄逸不群的隱士一樣。

另一次梁武帝要他出來作官時,他乾脆畫了兩頭牛,一頭無拘無束地散漫在水草之間,另一頭戴著金籠頭,被人用繩子牽著,還用棒子驅趕著。梁武帝看了也笑起來,知道他絕不會出來作官了,也就打消了迫他出仕的念頭。

梁武帝蕭衍原來就和他很有交情,登上皇位後,對他更是恩遇有加,不斷地有書信往來,多至一個月中就有幾封信,還經常派特使或仕宦前去探望他,經常給他送禮物去。國家每當遇到吉凶、征討等大事,都要派人去他那裡諮詢,因此當時的人們把他叫做“山中宰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寧水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