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幾篇文章提到大眾廟、水仙宮、延平郡王祠、華山殿、五妃廟,都屬於宗教信仰範疇。從人類漫長遙遠的發展史來看,在面對人力難以抗衡或改變的困境時,人們常轉而謀求超自然力量與神靈信仰,以獲得精神上的支持,此即宗教信仰形成的最根本原因。發展到後來,也可能因為神靈生前行為事蹟令人感佩,死後便被形塑為神,享供奉祭祀。千百年下來,造就了各地不同的信仰風貌與宗教文化。府城是全臺開發最早的古都,寺廟史蹟自然也較其他縣市來得多,向來有「七寺八廟」之說。

臺灣民間信仰的發展,大致有以下不同的階段。明清時期有許多移民來自大陸沿海,在遷徙過程中,面對航海風險,他們通常帶上航海的神明,如媽祖,或者源自北極星自然崇拜的人格神──玄天上帝,以求平安。上岸之後,得面對水土不服或瘟疫瘴癘,此時能夠驅逐瘟疫的王爺,與醫藥之神──保生大帝就派上了用場。之後,因應不同祖籍移民為了搶資源而產生的械鬥,兼掌五穀之神的土地公、武神關聖帝君、鄉土神明廣澤尊王、開漳聖王、三山國王等,便發展了起來。

關於宗教信仰,能夠談的實在太多,在研讀資料時,我發現大天后宮頗具歷史意義,所以決定以之為本文書寫主角。

大天后宮主祀媽祖,多數史料認為媽祖姓林,名默娘,生於福建湄州,自幼有異能,28歲仙遊上界。羽化後,經常顯靈,為航海人指引方向,被漁民尊為航海之神。自北宋開始神格化,被稱為媽祖,並受人建廟膜拜,復經宋高宗封為靈惠夫人(或作靈慧夫人),成為朝廷承認的神祇,元代時封為「天妃」,清康熙時封為「天后」。

大天后宮,最初為明寧靖王府邸。康熙二十二年(1683)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軍攻臺,在澎湖擊敗由劉國軒率領的明鄭海軍主力後,鄭克塽選擇投降,寧靖王朱術桂與五位姬妾選擇殉國。自縊前,寧靖王捨其宅第於聖知和尚為寺廟,前祀媽祖,後奉觀音,時稱「東寧天妃宮」。施琅入臺,即在前身為寧靖王府的此處受降,象徵大明王朝的徹底終結。

康熙二十三年(1684),施琅上奏清廷,宣稱因為得到天妃幫助,始能成功征臺,故請皇帝為天妃加封。朝廷方面為了籠絡民心,消弭明鄭軍民的反抗意志,同時顯示統治臺灣的正當性,就順勢晉封媽祖為「天后」,將天妃宮改制為官廟,列入官方祀典。因地位崇高,尊為「大天后廟」,俗稱大媽祖廟。

同年清廷首任諸羅縣令季麒光來臺,應當時住持之請,撰〈募修天妃宮疏〉募款增修,並於落成之際題詩紀念。其詩讚嘆天妃護佑蒼生之德,也顯示清廷重視媽祖信仰,故有官建媽祖廟和敕封天后之舉。

題天妃宮/季麒光
補天五色漫稱祥,誰向岐陽祝瓣香。幾見平成逾大海,自知感應遶重洋。
遐方俎豆尊靈遠,聖代絲綸禮數莊。是處歌恩欣此日,風聲潮影共趨蹌。

首聯稱揚天妃之德,將之比擬為神話傳說中以五色石補天的女媧,為人間消弭災禍,人們無不獻上一瓣馨香,虔誠禮拜。「岐陽」即岐山之南,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炎帝生息、周室肇基之地,可引申為賢者所居,唐人盧象〈贈程秘書〉即云:「客自岐陽來,吐音若鳴鳳。」

頷聯敘述天妃諸事周到妥貼,其顯靈事蹟越過重洋傳到臺灣。「平成」典出左傳:「內而諸夏,外而夷狄,俱獲平成。」指諸事安排周密。

頸聯描述遠在大海之東的臺灣百姓對天妃信仰虔誠,清廷也對天妃推崇並加以敕封。「俎豆」為祭祀所用的兩種禮器,也可單指祭祀。「絲綸」語本《禮記.緇衣》:「王言如絲,其出如綸。」後用以稱帝王的詔旨。

尾聯描寫天妃宮增修落成,四方百姓歌詠同慶景象。「趨蹌」指快步走,有朝拜、進謁之意,此處承前句而來,不只百姓為天妃宮的落成欣喜,連海風浪濤也彷彿趕來祝賀朝拜。

施琅攻臺38年後,朱一貴率眾反清起義,他攻下府城後,選擇在曾是寧靖王府的大天后宮登基為「中興王」,國號「大明」,有恢復明制之意。這次出馬擊倒朱一貴的是施琅的六子施世驃,但他不久後病逝,改由副手藍廷珍奏請雍正皇帝,送匾感謝媽祖神恩。雍正皇帝同意了,親筆題字「神昭海表」,高懸於大天后宮。

到了1895年,馬關條約簽定,將臺灣割讓給日本。消息傳來,軍民激憤,於是成立臺灣民主國,公推臺灣巡撫唐景崧為總統,與日軍對抗。但唐景崧不久後便棄職潛逃大陸,劉永福出任第二任大總統,以臺南為基地建立第二共和,並以大天后宮為總統府。不過臺南這回只當了五個月的首都,日軍進入臺南後,大天后宮又回復為宗教信仰中心。

綜上所述,大天后宮是重要的歷史現場,匯聚多種身分,是寧靖王府邸、東寧天妃宮,也是官建媽祖廟、祀典大天后宮,還是朱一貴及臺灣民主國的政治中心,若詳說其相關故事,恐怕三天三夜也說不完吧!

《全臺詩》除了有頌揚天妃之德的詩篇,也有記錄宗教活動者。府城詩人蔡佩香(1867-1925)有《媽祖賽會竹枝詞》10首,描寫大天后宮媽祖繞境情形,以下呈現第6首和第8首,以表現府城迎神賽會特色。

媽祖賽會竹枝詞/蔡佩香
三叉路上鬧春風,賽會旗翻夕照紅。只恐春光容易過,一齊寫照畫圖中。(其六)(赴會寫真)

爭奇鬥豔變輕妝,翠袖紅裙列道旁。博得定評高中選,誇來詩意紫雲娘。(其八)(評選藝棚。紫雲,藝妓名。)

第一首描繪作者參與繞境盛會所見的景象。前二句描述香陣巡行到三叉路附近,只見隊伍中旗幟飄揚,映照著夕照紅霞,更顯燦爛。後二句自言不想讓這美麗時刻輕易消逝,於是拿起相機留下珍貴的畫面。

在迎神遶境活動中,常見到大小不同的繡旗,原本是作為開路的神器,後來發展成商家以之為宣傳廣告,在旗面上大做文章,琳瑯滿目,目不暇給。之後便有「府城迎媽祖,無奇(旗)不有」、「府城迎媽祖,百百奇(旗)」的俗諺,也難怪蔡佩香一眼就看到「賽會旗翻夕照紅」,趕緊用相機捕捉這熱鬧的一刻了。

第二首描寫香陣隊伍中藝閣競賽的情形。第一句描述藝閣上人人爭奇鬥豔,細心妝扮,第二句提及路旁看熱鬧的女子也一同入鏡。末二句指出評審為藝閣比賽評定高下,勝出者是一名叫「紫雲」的藝妓。

藝閣,又名「臺閣」、「詩意閣」,源於漢族傳統民俗技藝表演,與陣頭合稱藝陣。是由兒童或藝旦裝扮成各種神話、歷史、小說戲劇人物,坐在製作精美的閣子裡,由人抬著或搭載於車子上遊行街頭。演變到後來,加上科技的助力,多了聲光效果,就成了如今的「電子花車」。還記得我小時候村子裡的神明過生日時,廟前通常有四種不同類型的演出,一是歌仔戲、二是布袋戲、三是露天電影、四就是電子花車。

農曆三月廿三日為媽祖聖誕,人們為了表達祝壽心意,常舉辦許多活動。有嚴肅的宗教祭典、熱鬧的酬神戲曲,還有繞境進香的民俗活動,通常由神轎、陣頭、樂隊、藝閣等,以及參與的信徒,組成龐大的遊行隊伍,由於場面盛大,時間也長,故俗諺有「三月迎(瘋)媽祖」來形容此盛況。

民間信仰與儀式祭典,是一股令社會安定的力量,也代表人們對於幸福平安的渴求。直到現在許多人家裡仍每日祭拜家堂神,或在遭遇困頓時到廟裡祈福祝禱及抽籤解惑。不過,近年來環保意識抬頭,人們越來越重視生活品質,廟宇文化中焚香、焚金紙、燃炮所產生的噪音、空氣汙染問題便浮上檯面,引起眾多討論。選擇燒好香,或者另謀替代方式可能是解決方式之一,但這件事的確沒那麼容易,要找到兼顧環保與傳統信仰的平衡點,仍有長路要走。

DSCN1343.jpg DSCN1349.jpg DSCN1347.jpg DSCN1344.jpg
圖一到圖四:天后宮內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寧水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