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共文學】
從台灣文學史來看,1950年代並不是一個快樂的年代。國民黨完全遷占台灣,本來密佈在整個中國的情治單位,這下重重疊疊地交織在一座島上。冷戰格局的壓力,重重地落在台灣人的肩膀上。
而國民黨,面對被共產黨全面擊潰的現實,終於開始思考自己到底犯了什麼錯。但沒想到的是,他們痛定思痛的結果,竟然決定把責任放到「文學」身上,因此開始制定一系列「官方文藝政策」⋯⋯

台灣文學21 | 恨他們,這是命令:1950年代的「反共文學」

簡單筆記:

二二八和白色恐怖別混在一起。二二八只是個影響深遠的單一事件,可看作1947年一次性的大屠殺。1949年國民政府來台後頒布戒嚴令後的二、三十年,算是白色恐怖時代。

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毛澤東,19425月發表的講話,社會主義的文學思潮。

台灣文學史上,張道藩及其作為,具有相當大的爭議性,正、負面的評價都有。本土論者多持負面看法,認為:張道藩、陳紀瀅等人趁國民政府壓制言論自由、人民集會結社自由之時,依恃他們的立法委員身份及蔣家父子的指示,成立多個半官方性質的民間文藝團體,壟斷當時台灣的文藝資源,去生產大量反共文藝的作品;還遵循國民黨當局的意思,去推行極負爭議性的「文化清潔運動」。不過,中國文藝協會、中國青年寫作協會、中國婦女寫作協會等出身的作家,則相當肯定張道藩對台灣文藝的貢獻。(維基)

中國文藝協會→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文藝創作》雜誌發表
反共文學的公式:過去(共產黨邪惡腐敗)、現在(不要寫)、未來(我們一定會勝利)。
有過去、有未來,但沒有現在

孫陵,保衛大台灣歌→但聽起來像「包圍大台灣」
馮放民
蔣介石:1953年民生主義育樂兩篇之補述
1954文化清潔運動:禁書(赤色、黃色、黑色)
聽友唐墨說:琦君其實也有寫反共文學,不只寫懷鄉而已。(懷鄉和反共其實有共通點)

22日】
這一日,我們將延續昨天「反共文學」的話題,具體來談談三位作家。前兩位陳紀瀅、姜貴是1950年代,而第三位,則是加入了我個人意見,選了一個「好像不應該放在這裡的」柏楊。沒錯,是柏楊。我個人認為,他才是反共文學的終極型態。
有趣的是,從我的角度看過去,這些「反共文學」中少有的佳作之所以是佳作,正是因為,其實它們沒有「那麼反共文學」⋯⋯

台灣文學22 | 國家級幻想大賽:反共小說選讀

今天的「台灣文學22日談」,我們講到反共文學。
一開場就發現這真是個好日子——今天(7/1)也是共產黨創立一百週年XD
於是也就想到了下午讀到的一段資料。這是郭松棻1971年的一段文字,批評國民黨沒有自己的論述和創造力,根本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只知道跟共產黨唱反調。所以中共說東,他就說西,郭松棻因此說:
⋯⋯國民黨目前為止沒有政治理論出現,以對抗共產黨。不能抓牢共產黨的社會主義哲學的要害而予以重重一擊,卻只在表面上的小地方罵它⋯⋯

好精準喔。你看國民黨現在也是這樣在「監督」民進黨的,根本就沒有創造力跟核心思想。這真的是滿厲害的,一個創立百年以上的政黨,除了連他們自己都不相信的、充滿漏洞的三民主義之外,再也沒有其他政治信念了,不愧是泱泱文盲大黨。那,國民黨對抗共產黨的方式有沒有改變呢?
有的,從19712021,這五十年的時間,國民黨應對共產黨的方式確實改變了。
那就是連對抗都不對抗了^________^
(然後他們當然也都忘記「反共文學」了,反而是我這種台文系所的人才會讀XD

23日】
在之前幾天,我們聊到官方大力主持的「反共文學」,也談到本省作家的「跨語」困境。在這種結構限制下,明明佔了人口九成的本省人,卻幾乎完全消失在文學舞台上。而除了政治宣傳氣息濃厚的作品外,也少有其他文學風格。文壇表面上是熱鬧一片,但其內裡是越來越空洞了。
直到1950年代中後期,反共文學因為只能重複著單薄無聊的口號,而漸漸現出疲態。此時,幾股發自民間的、不同的文學勢力逐漸萌芽,構成了未來三十年,台灣文壇裡最重要的幾個文學陣營。
在第二十三日,我們要來談的就是處境最艱難,卻也幾乎是最堅韌的一個陣營:以鍾肇政創辦《文友通訊》為開端,逐漸集結在一起的「本土派」作家們。
台灣文學22日|戰後本土派的第一聲心跳:《文友通訊》的集結


今天聽鍾肇政、鍾理和的故事,真的很感人。

24日】
前天,我們聊了《文友通訊》相互扶持的情感。接下來,我們來聊聊他們具體寫了什麼。
在《文友通訊》的九人當中,至少有三人堪稱戰後本省小說家的第一梯隊。廖清秀的《恩仇血淚記》找到了政治正確的縫隙,從官方政策的側面進行了被中斷的「殖民清理」工程;鍾理和的《笠山農場》則讓我們看見一種「以山川為主角」悠遠風格,奠下了鄉土文學的基礎。而到了鍾肇政的《魯冰花》,更是重新將筆鋒拉回台灣社會的現實議題,維繫了脆弱的民間觀點。
如果以當時的文壇氛圍來看,他們是弱小邊緣的一群。但以現在的眼光回望,他們在艱苦之中寫落的字句,卻是絕大多數受到官方獎掖的作品都及不上的。他們或者回望歷史,或者昇華苦難,或者思索現實議題,是真正能刺進人心深處的文學。

台灣文學24 | 不起眼,但仍全力生長的路邊花:廖清秀、鍾理和、鍾肇政作品選讀

25日】
第二十五日,我們繼續來談1950年代。在我們前面的討論裡,「官方反共,民間對抗」是基本格局。可是有一群人數眾多、市場廣大,卻一直被忽視的作家群體,即「女性作家」。她們或以編輯身分活躍,或寫作「沒那麼嚴肅」的生活主題,在在展現了不同於男性作家的視角。但因為性別因素,她們卻長期被文學史主流輕視,忽略了她們「調轉視線」的前瞻性⋯⋯

台灣文學25 | 是她們只會寫瑣事,還是你們不會?1950年代的女性作家

26日】
26日,我們選讀林海音、郭良蕙兩位女性小說家。她們的寫作技術優異,作品也有值得深思的主題,已是當時作家中的一流人物。但似無還有的隱形性別之壁,卻還是讓文壇有意無意劃錯重點,更強調她們的話題性,而低估了她們作品本身的成就。在半個世紀後,我們若能洗去成見,直接面對她們的作品,或將有十分驚喜的閱讀體驗。

台灣文學26 | 在男人沒注意到的地方,有文學:林海音、郭良蕙作品選讀。

郭良蕙的〈心鎖〉真是走在時代尖端,作家本人也是又美又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寧水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