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日】
一路以來,我們談了反共文學、本省籍作家與女性作家。然而,真正打破官方壟斷局面的,卻是另一群菁英的文學流派:現代主義。不同於日治時期,如流星般一閃即逝的第一波現代主義,1950年代啟動的這一波現代主義浪潮,將永遠改變台灣新詩與小說的樣貌。
我們先從「現代詩」開始談起,也就是國文課本裡面常常講卻又講不清楚的「橫的移植vs縱的繼承」這個話題,看看它到底提出了什麼主張?
台灣文學27 | 窒息年代的一扇窗:現代主義的二次引進

第二次現代主義浪潮
從英語獲得資訊(美國新聞處),所以發生在外文系
不管本省、外省,因為反共文學及戒嚴的關係,全部被切斷了與之前的聯繫

1956年紀弦創辦《現代詩》
新詩:乳酸飲料
現代詩:養樂多
養樂多取代了乳酸飲料
現代詩因為獨大,所以很多人以為現代詩=新詩
林亨泰與紀弦都有日治時的經驗,林亨泰當年還加入了銀鈴會

現代派信條釋義:六大信條
第一條:我們要有所揚棄並發揚光大地包容了自波特萊爾以降一切新興詩派之精神與要素的現代派之一群。
第二條:我們認為新詩乃是橫的移植,而非縱的繼承。(不要五四那種新詩)
第三條:詩的新大陸探險,詩的處女地。
第四條:知性之強調。(但這條後來沒人理)
第五條:追求詩的純粹性。(寫作不帶目的性,只因藝術本身的美好而寫)
第六條:愛國、反共。擁護自由與民主。(這條很明顯是為了政治正確)

第二、四條引起大的爭議。

三大詩社
藍星:保守溫和,余光中、覃子豪、羅門,希望能繼承傳統並加以改造。
創世紀:洛夫、張默、瘂弦
現代詩:紀弦、林亨泰

秀陶,在1959的末端
現代主義的詩都要一直問「為什麼」,才會得到一點什麼
洛夫,石室之死亡

1959年覃子豪被蘇雪林攻擊時,回應的話居然是紀弦的第一條。所以紀弦表面上輸了,但實際上是贏了吧!

後期的兩派:
洛夫:超現實主義(日治時期的風車詩社也是)
1960年代余光中:新古典主義

余光中=詩壇祭酒???(其實輪不到他呀,真要說他頂多算半個?1/3個?)

28日】
戰後現代主義小說的萌芽。
一般人講到「現代主義」「小說」,會立刻直觀想到白先勇的《現代文學》。《現代文學》的影響力確實深遠,但還沒這麼快。我們要先從更早的一份雜誌《文學雜誌》開始講起。
(這些前輩取雜誌名字都很讓人困擾捏,是有沒有考慮過SEO啊(當然沒有))
構成「現代主義小說」主力的,是一群學院出身的創作者、評論者與編輯,以其棄絕現世、挖掘內心的姿態,表達了被政治禁錮的痛苦。他們厭惡反共文學,所以求新求變;但弔詭的是,在背後支持他們成長的政治力量,卻是另一個更高層次的「反共勢力」⋯⋯
台灣文學28 | 小說要圍捕的就是人生一瞬:戰後現代主義小說的前夜


聶華苓:自由中國文藝欄
夏濟安:文學雜誌,1956(美新處出資)
林海音:聯副
王梅香,美援文藝體制
1960《現代文學》雜誌:白先勇、歐陽子、陳若曦

鄉土文學:反美

1959年《筆匯》政大中文系尉天驄、陳映真、劉大任
這批人本來是現代主義的,後來會左傾
尉天驄的姑丈是黨國大老任卓宣

在讀1960年代前後的一些作家資料,真的覺得當時的「美國新聞處」處長麥卡錫,在台灣文學史上應該值得至少一個專門的章節。他在1942年參加二戰,1950年代之後就在越南、香港、台灣等地的美新處任職,幾乎把亞洲轉了一圈。美新處同時是外交機構、文化機構和情報機構,擔負著美國「反共宣傳」的任務。在台港的那幾年間,麥卡錫涉入文壇的程度非常深,特別在維持與作家的關係上做得十分綿密。
 

29日】
夏濟安〈評彭歌的《落月》兼論現代小說〉可以說是戰後現代主義小說最重要的一篇評論,幾乎可以說是「手把手教大家寫現代小說」的程度。台灣戰後的現代主義小說不像新詩,它沒有自己的宣言,最接近宣言地位的文獻,或許就是這篇了。

陳映真躍上文壇的「新人年」,就是他的第一個「爆發年」。在這一年裡,他不但在《筆匯》上新作連發,這些作品當中更有許多已成台灣文學的經典。那時他二十二歲,在最壞的時代寫下了只有當時的二十二歲才能寫下的作品,那是往後的他自己也難以超越的。

陳映真這批「現代主義時期」的小說不但奠定了自己的文壇地位,更成為往後好幾個世代的台灣青年,共同的精神象徵。

台灣文學29 | 早星的天空如此孤冷:陳映真「現代主義」時期選讀

夏濟安:現代文學
1.追求創新、反叛傳統
2.台灣現代主義引進了西方的寫法

→前後矛盾。因為這樣哪是「創新」
→不過是西方現代主義的模仿者

純文學和通俗文學的主要差別:純文學講究向「內心」去,而通俗文學重點在情節曲折精彩。

1.「動作」要能表現出「心境」
2.必須表現出人生的頓悟

舉例: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寫法就是:先決定寫某個「道」,再回頭去鋪排劇情(投文學獎的捷徑)

「悟道」的文章推薦袁哲生的「送行」、童偉格的「路」

陳映真,1957,麵攤
媽媽拿零錢上前去追警察,到媽媽回來,這中間發生了什麼事沒人知道,是空白的
孩子在小說開始及最後都咳嗽,但兩次媽媽的反應不同
一開始叫小孩忍著
最後一次是叫小孩不要忍了,吐出血來

星星、小孩、星星、小孩、星星、小孩,久了之後,讀者看到星星,等於小孩(象徵手法)
見物即見人
所以星星的結局,即等於小孩的結局
小孩看到爸爸丟出的紅色的菸蒂劃了個弧,菸蒂熄滅了→暗示小孩會掛掉

淒慘的無言的嘴
我的弟弟康雄:我知道什麼是對的,但我不能做(人生的真相)
所以康雄自殺,而姐姐內疚
蘋果樹
陳映真的創作有兩個高峰,在50年代和80年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寧水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