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北京故宮)建於明朝永樂年間,「紫」字和天象有關,古人以北極星(紫微星)為天帝居所,而皇帝既為天子,其在人間的居所自然就是「紫宮」、「紫城」,再者皇宮向來是黎民百姓的禁地,於是「紫禁城」三字就這麼成形。
紫禁城裡先後住過明代十四位和清代十位皇帝,宮城共有八座城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北為神武門,南面有三重門,第一重為天安門,第二重為端門,第三重為午門。貫穿紫禁城的中軸線南北走向,又稱「子午線」,北為神武門(子門),南即為午門。
(天安門)
(天安門外:華表)
(端門)
(午門)
天安門是紫禁城的門戶,同時是朝廷大典與頒詔的地點。午門是紫禁城正門,凡大將出征、凱旋、獻俘與頒布曆書皆在此。小說及戲劇中常見「推出午門斬首」的記載,事實上,此處絕非處決人犯的場所,頂多是明代時對「逆鱗」的大臣處以「廷杖」之處,話雖如此,被廷杖者,不死也半條命。
中軸線上的建築包括「外朝」、「內廷」及「御花園」。「外朝」是皇帝主持大典、召見群臣及行使權利的殿堂,以太和門為入口,包括太和、中和、保和三殿,人家說「無事不登三寶殿」,即指此三殿。「內廷」是帝后的住所,從乾清門進入,可見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跨過坤寧門即進入御花園,為宮內庭園。內廷三宮兩側分布著嬪妃居住的東、西六宮,而由御花園出順貞門就是神武門。
跨過午門之後,聳立在前的就是「太和門」,這是外朝宮殿的正門,門前金水河自西向東蜿蜒而過(現在當然沒有水啦!),河上橫架五架石橋,即金水橋。太和門面闊九間,下方為漢白玉基座,在明代是「御門聽政」之處(到了康熙時,御門聽政改到「乾清門」),當時門廳內設有寶座,皇帝在此處理政事,大臣則分立兩側台階下等待上奏。不在宮殿內而選在門廳辦公,作用是讓天帝看到「他兒子」勤於政務,沒有貪玩。
「御門聽政」這回事頗讓我驚訝,還以為皇帝都是舒舒服服坐在宮殿之中,大臣也站在屋頂之下呢!原來皇帝好歹有個屋頂,而大臣就準備曬太陽和接大雪啦!(應該沒那麼慘吧!總有些變通方式。)
(太和門前的金水河、五座石橋)
(太和門前)
(太和門)
太和殿是舉行大典之處,包括皇帝登基、帝后大婚、冊立皇后、命將出征,及元旦、冬至、皇帝生日的典禮都在此進行。殿外平臺上有「日晷」及「嘉量」,象徵時間及度量衡統一。另有銅龜及銅鶴塑像,寓意萬壽無疆,江山永固。殿內金漆雕龍寶座、七扇金龍屏風及六支瀝粉金漆蟠龍柱都光彩奪目,地上鋪有「金磚」,於是太和殿又稱「金鑾殿」。
(太和殿前)
(太和殿前銅鶴)
(太和殿前銅龜)
(太和殿內)
中和殿是三殿中最小的一個,是皇帝上朝前休息和換裝之處,也是每十年審閱玉碟(家譜)的地方。接著是保和殿,是皇帝主持殿試的所在,在此欽點狀元、榜眼、探花,再由禮部張貼金榜於皇城外,稱為「金榜題名」。
(中和殿內)
(保和殿內)
外朝三殿都建在漢白玉構築的須彌座上,須彌座代表須彌山,在印度傳說中代表世界的中心,逾八米高的台基,讓站立在台下的遊客顯得渺小,而座落其上的三殿卻更加崇高,兼之中軸線上的外朝和內廷附近皆不種樹,也是為了烘托莊嚴氣勢,不讓綠蔭、鳥聲破壞皇家威嚴。
內廷三殿建於同一台基上,乾清宮內寶座上方的五條金龍神采飛揚,上頭是「正大光明」匾額,由於康熙晚年諸子爭立,演成政爭,為破此弊病,自雍正開始創立秘密建儲制,即將皇帝屬意的皇位繼承人書寫後密封於錦盒內,放置於此匾之後,等皇帝駕崩,再由顧命大臣取出,宣讀皇位繼承人。
(乾清宮內)
乾清宮在明代及清初是皇帝處理政務及居住的寢宮,雍正後成為舉行內廷典禮活動和引見官員、接見外國使臣的場所,同時是皇帝死後停靈之處,以示壽終正寢。交泰殿主要為皇后元旦及生日時接受慶賀禮的地方,而坤寧宮明朝時為皇后正宮,清朝改作薩滿教祭祀神堂和皇帝大婚的洞房。此宮正門不在正中央,反而偏東,這是滿人習俗。
踏入御花園,可見欽安殿,殿內供奉真武大帝和龜蛇二將,在五行中屬水,每逢正月初一皇帝都會到殿中上香朝拜,祈求避免宮中火災。御花園中最高的建築是「御景亭」,為皇帝賞景之處,其前方為「堆秀山」,疊滿姿態各異的太湖石,御花園西邊有「潄芳齋」,不是「格格」的住所,而是舉行宴會之處,此處有三層樓高的大戲台,乾隆很喜歡來此看戲。
(堆秀山與御景亭)
踏出順貞門、神武門,即脫離了這座黃瓦紅牆的人間天宮。神武門上的「故宮博物館」五字為郭沫若所書。
(順貞門)
(神武門)
(神武門外護城河)
- Jul 05 Mon 2010 01:58
【北京】皇帝的人間天宮:紫禁城中路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