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一過,再六天就是「大年夜」,也就是除夕,是過年前的最後一天,通常又稱為「大年三十」。此日過後舊歲除,迎接新年的到來,所以稱為「除夕」。這一天對老百姓來說相當重要,也因此有許多相關習俗。首先是「辭年」,在除夕當天下午,在家廟或住宅正廳前,擺設祭品祭祖祀神,感謝諸神及祖先這一年來的保佑,並祈求來年更多的賜福。

「辭年」過後,就是「圍爐」,也就是所謂的「吃年夜飯」,平日出外打拚的遊子,這時也會趕回老家來團聚。這時候飯桌上的菜色非常講究,通常會有火鍋,取其團圓之意,吃起來特別溫暖;也會有魚,象徵「年年有餘」;還得有雞,俗話說「吃雞起家」,是家運昌盛的好兆頭;再來是長年菜,也就是芥菜,取其長壽的象徵,若加上韭菜,有「久」的寓意,吃的時候得注意一根根從頭吃到尾,不咬斷,才能長長久久。查閱愛詩網,可以找到〈除夕竹枝詞〉五首:

  全家餐敘樂圍爐,芥韭蔥芹上等蔬。碗飯必須留一半,錦鱗禁箸兆盈餘。(其一)
  飯後均分壓歲錢,明朝各有新衣穿。阿公阿媽紅包大,乾賺無賠不拜年。(其二)
  年糕疊籠有甜鹹,芋仔菜頭引口饞。發粿麵龜油炸餅,各爭其味不平凡。(其三)
  戶外紅聯簇簇新,油缸米甕貼迎春。冰糖蜜棗皆齊備,明早開門可敬賓。(其四)
  爆仗通宵響不停,紙灰硝氣滿中庭。迎新去舊家家喜,更喜財神與壽星。(其五)
                          ──莊及鋒〈除夕竹枝詞〉

莊及鋒(1853-?),宜蘭人,清光緒年間秀才,在臺灣日治時期開辦文學講授,長年參與宜蘭「仰山吟社」唱和活動,曾編撰《仰山吟社詩草》。

在愛詩網「歲時與風土」的選詩中看到好幾首以「竹枝詞」為名,或者出處就是《台灣竹枝詞選集》的,不免有些好奇。上網查了一下,竹枝詞最初是戰國時期巴楚一帶的民歌,後來被文人借鑑到自己的作品中,最有名的就是劉禹錫的作品:「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還有情。」竹枝詞因為源自民歌,所以保留了地域特色鮮明、百姓生活氣息濃厚的特色,在文字方面也多加入口語、俚語及地方鄉音。這次愛詩網徵文主題是「歲時與風土」,理所當然會出現以竹枝詞命名的作品。

第一首詩所述就是圍爐的情形,除了芥菜及韭菜,還提及蔥及芹,蔥諧音「聰」,芹諧音「勤」,聰明又勤快,都是好的寓意。而「碗飯必須留一半」象徵「有春」(有餘),家財不至於坐吃山空。最後一句「錦鱗禁箸兆盈餘」是說有些嚴格謹守習俗的人家,甚至不許動桌上的魚,以象徵年年有餘。

08.JPG
(網路圖片:圍爐)

第二首詩描繪年夜飯後,大人包壓歲錢給晚輩的情景。大人將紙幣以紅包袋裝著,贈送給小孩,錢數大多是偶數,取其吉利之意。已成年家人多半也會包壓歲錢送給長輩,以表達賀年的敬意。第四句「乾賺無賠不拜年」是說晚輩必須向長輩叩頭拜年,才會有「壓歲錢」,長輩則不用,所以說是「乾賺無賠」。

09.jpg
(網路圖片:壓歲錢)

第三首詩描述年節象徵吉祥應景糕點的美味,其種類繁多,有甜粿、菜頭粿、芋粿、發粿、麵龜,口味各異,引人垂涎。

第四首詩狀寫家家戶戶貼春聯,以及備妥甜點迎賓賀年的景象。其中「貼迎春」是說「春」字諧音與閩南語「餘」同,人們在油缸與米甕張貼書寫「春」字的紅紙,象徵有餘(有春)。

第五首詩描述民眾燃放爆竹賀歲,迎接財神與壽星的熱鬧氣氛。詩中說「爆仗通宵響不停」點出了「守歲」的習俗。古人在分完「壓歲錢」之後,全家人圍坐爐邊,談笑風生,通宵不眠,這叫「守歲」。為什麼要守歲呢?有一種講法是說遠古時代每逢除夕夜就有凶猛的「年獸」肆虐,人們為了躲年獸,在除夕這一天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聊天壯膽,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熬夜守歲的習俗。

另一種講法是說年長的人守歲是「辭舊歲」,不捨時光流逝,有珍惜光陰的意思。年輕的人守歲則可為父母增壽,是孝順的表現。而「不睡」,閩南話是「不睏」,而「睏」字諧音「困」,所以守歲也有靜待「不困窮」的新年來臨之意。

上述的除夕習俗,辭年、圍爐、發壓歲錢,在我家還是奉行的;唯獨這「守歲」,實在不算良好的生活習慣,所以早早被廢除了,大家還是「較早睏,較有眠」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寧水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