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歲」守到十二點過後,開門發現鄰居親朋依然健在,沒有被「年獸」抓走,於是燃放鞭炮慶祝,互道「恭喜」,為春節拉開了熱鬧喜慶的序幕。鞭炮起源於古代的「庭燎」,一說是為了驅逐「年獸」,另一說是為了驅除山鬼。春節爆竹兼有吉慶和除舊布新的雙重意義,無論在通衢大邑,還是窮鄉僻壤,爆竹聲此起彼伏,給節日更增添了熱鬧的氣氛。

「春節」是農曆一月一日,又稱「新年」或「過年」,在古代多稱為「元辰」、「元正」、「正旦」或「元旦」等,意思是一年的第一個早晨。「年」的概念,與古代的天文節律及農作物生長的週期緊密相關。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年」字,象徵果實豐收、穀穗成熟,《說文解字》中解釋「年」字為「穀熟」之意,古時候禾穀一年一熟,「年」於是從農業生產周期的名稱引申為節日的名稱。春節既是年終慶賀豐收的日子,更是新的一年農業生活開始的大好時光。

在歷史上春節的時間並不一致,早期,「春節」指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農曆一月一日則叫做「正旦」。1911年辛亥革命之後,把陽曆一月一日稱為「元旦」,農曆正月初一稱作「春節」,我們現在多採用辛亥革命之後的講法。

在春節習俗中,一早起床後放鞭炮,並在神桌上供奉祭品祭拜,此即「開春」,又稱「開正」。拜後,由小輩向長輩行「拜年」禮(又稱「拜正」),長輩在接受拜年禮後,要將事先準備好、用紅紙包著的禮金給未成年的小輩,稱為「壓歲錢」。之後全家男女老幼均著新衣,到親友家互道恭喜。拜年時,主人要招待甜點、稱之為「食甜」,客人要邊拿邊說吉祥話,像是「恭喜發財」、「新年快樂」之類。如果客人帶小孩來拜年、也要發壓歲錢給小孩,一來讓小孩子開心,二來表達祝福之意。

10.jpg
(網路圖片:拜年)

大年初一這一天,許許多多的善男信女穿著新衣,攜帶牲禮、金紙、香燭、到各寺廟拜神、祈求降福添祿、保佑一家平安、全年好運,此即「行香」。某年春節我和爸爸到廟裡去拜拜,剛好遇到爸爸的老朋友林叔叔,在等待燒香的同時,長輩們聊了起來,看著供桌上豐盛的牲禮,長輩們不禁感嘆起小時候的貧窮,這時候兩個人居然比起「窮」來了,爭著羅列各種事蹟以「證明」小時候真的很窮。你一言我一語,原本是分不出高下的,直到爸爸說到小時候窮到颱風天過後沒菜吃,只好去撿拾已經乾枯的番薯葉回家加水烹煮,林叔叔不住點頭:「按呢真正有散(窮)。」我在一旁聽得啼笑皆非,新正年頭,老爸居然在「比窮大賽」中獲勝了,這到底值不值得驕傲啊?

在愛詩網中,也有不少描寫春節的作品,我在其中發現了一首蠻有趣的,大夥一起來瞧瞧:

  春聯戶戶映金烏,爆竹聲收寂九衢。不見拜年人帶醉,掩門爭美牧豬奴。
                          ──籾山衣洲〈台灣風俗詩〉

籾山衣洲(1855~1934),本名逸。日本東京人。著名漢學家。明治卅一年(1898)應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之聘,來臺擔任《臺灣日日新報》漢文欄主筆,深獲信任。編輯《南菜園唱和集》,收錄諸家和韻八十七首。居臺六年,惟後漸失兒玉之歡,明治卅七年(1904)悄然離臺。著有《鬢絲懺話》。

神話傳說太陽中有三足烏鴉,故以「金烏」代稱太陽。首句描述新春時節,家家戶戶都貼上嶄新的春聯,顯得喜氣洋洋。次句的「九衢」是縱橫交叉的道路,引申喻指繁華的街市。在新春時節,本應充滿熱鬧的鞭炮聲,也該見到喝過屠蘇酒四處拜年的人群,但街道上卻靜悄悄,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大家都關在家裡「牧豬奴」去了。「牧豬奴」是對賭博的鄙稱,是陶侃用來責罵沉迷於賭博的屬下的用語,意思是說賭博只不過是養豬的人在玩的遊戲。

陶侃是恨鐵不成鋼,才把賭博貶得這麼低。對現代人來說,過年期間的確常常賭博,通常是「守歲」時就開始了。天南地北閒聊總有沒話題的時候,而平日在外打拚的家人,只有從除夕這天起才會回來團聚,終於湊齊足夠的人數了,此時不賭更待何時?於是麻將、撲克牌全上桌,少見的四色牌也拿出來湊熱鬧,我的過年配樂經常是麻將粒仔清脆的碰撞聲與跨年節目裡的歌舞聲混雜,不見得悅耳,但充滿著年的氣味。

11.jpg
(網路圖片:年畫)

「年」並非結束在大年初二,現代人的年假較短,通常在初五過後就回到工作崗位,繼續新一年的奮鬥。至於古人,一直要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後,才算過完了年。有一首常見的民俗念謠,道出了新春期間各日的含義:

初一早:起個大早,好拜年遊春。
初二巧:女婿回娘家向岳父母拜年,是稀巧的客人。
初三睏到飽:初三是赤狗日,不宜外出,以免「散赤」(台語「貧窮」之意)。或說這天老鼠娶親,不打擾其好事。
初四接神:諸神在臘月二十四日返天,在正月初四又重回凡間。
初五隔開:農人開始下田,商家於此日「開市」營業。
初六舀肥:肥水即是錢財,在古時候,過年期間不能隨便掃地、倒水肥,必須等到初六這一天才能將家中的馬桶水肥往外倒,以免錢財外流。
初七七元:古人稱此日為人誕生日(人日),傳統上要吃麵線以象徵長壽。
初八完全:玩樂到今天完全恢復平常的生活。
初九天公生:玉皇大帝的壽誕。
初十有食食:拜完玉皇大帝的牲禮,又有得吃了。
十一請子婿:岳父宴請女婿。
十二查某囝轉來拜:由正月初二至十二均是女兒回娘家之日。
十三關老爺生:關公的生日。
十四結燈棚:開始為元宵節做準備。
十五元宵暝:廟宇展示花燈,小孩持燈籠踩街,而新年活動也就在一片燈海中結束了。

現代人生活富裕,加上工商業社會工作繁忙,年味似乎不像以前那般濃厚,但細細體會從送神日到元宵節的種種年俗,還是能感受到其中濃濃的年味,以及古人敬天畏神的精神層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寧水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