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工作因素,我已經在臺南生活許多年了,可惜無心又疏懶,對這兒的歷史與古蹟還是似懂非懂,認識不足。現在,有了徵文比賽的刺激與動力,我決定帶上地圖、旅遊書,還有《全臺詩》(其實是手機裡的「愛詩網」頁面),展開我的「讀古詩,遊臺南」之旅。

臺南的景點非常多,翻開旅遊書只覺眼花撩亂,害人「選擇困難症」發作,不知道從哪裡下手好。正巧,書裡寫到四草有「宗教之勝、歷史之真、生態之美」,哇!不只有宗教、歷史意義,還能兼顧生態之美,一魚三吃,我的第一站就從這裡開始吧!

來到四草,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雄偉的「大眾廟」。此廟主祀鎮海元帥,但鎮海元帥到底是誰呢?常見的說法是乾隆年間的臺南人陳酉,因其治軍嚴謹,護民有功,所以塑像祭祀。

除了陳酉,有學者認為鎮海元帥其實是將大眾爺「將領化」後演變出來的神明。大眾爺就是無祀的孤魂,將大眾爺由「厲鬼」轉化成「鎮海元帥」,是為了強化其成神的正當性。

還有學者認為鎮海元帥實際上是鄭成功的部將陳澤。他是福建人,永曆十五年(1661),率兵在此打贏了與荷蘭人的第一仗,之後奉命駐守於此,直到1674年,三藩聯合抗清,才奉鄭經之命領兵到廈門,之後病死於廈門。民間感念陳澤,但在清領時期不敢明目張膽祭拜鄭軍大將,因此假託「清將陳酉」之名,實則紀念陳澤。現今廟後豎有「鄭成功開臺古戰場紀念碑」,指出此地就是當年陳澤與荷蘭血戰之處。旁邊還設有荷蘭人的骨骸塚,名之「海靈佳城」。

補充說明與陳澤將軍相關的另一景點──陳德聚堂。不在四草,而是在今天臺南市永福路上,當年為陳澤宅第,座東朝西,有緬懷大明故國之意。因陳澤當時的職稱為統領右先鋒,故民眾稱其府邸為「統領府」,右側老巷則稱「統領巷」。清領時期,基於敏感的政治因素,子孫便將統領府改建為「陳氏家廟」,稱之為「德聚堂」。

出了大眾廟,我戴上斗笠,登上膠筏,準備遊竹筏港綠色隧道。這裡擁有豐富的溼地生態,沿途可欣賞五梨跤、水筆仔、欖李、海茄苳等紅樹林。在坐船的同時,航道上兩個醒目的標示吸引了我,一是「荷蘭海堡遺址」,二是「釐金局遺址」。

上google查閱,「荷蘭海堡」築於1627年,荷人以之防衛鹿耳門水道。但因地勢關係,此堡在潮水高漲時會進水,且1656年發生一場暴風雨,此堡盡毀,荷人便任其荒廢,未再重築。

至於釐金局,是清朝時課徵關稅的地方。當時四草地區因為貿易需求,開鑿人工運河,北起國賽港(今西港),南抵四草湖,全長約20公里,因僅通行竹筏,故稱為竹筏港水道。水道開通後,對航行水道的船隻收取通行費,以作為日後疏通、修浚水道的經費來源。

坐小船遊綠色隧道後,換坐大船遊臺江。臺江,即「臺江內海」,是17世紀臺南海岸西邊的一座大潟湖。從荷蘭人所繪的地圖中可以得知,普羅民遮城(赤崁樓)位於臺江灣東側岸上,臺江外海則羅列一長排沙洲,熱蘭遮城(安平古堡)就位在其中一座沙洲(大員)上。

說到這裡,該來介紹此處的另一景點──四草砲臺。今日的四草,在明清時期,就位在臺江的北汕尾沙洲之上。此處北可扼守鹿耳門水道,南可控制進入大員港的船隻,具有重要戰略地位。前面說過1627年荷蘭人曾築有海堡,就是為了防衛鹿耳門水道,但毀損之後未再修復,於是1661年鄭成功便從鹿耳門水道進入臺江,並登陸北汕尾島。

明鄭以來,鹿耳門港一直是臺江口岸最繁忙鼎盛的大港。道光三年(1823),一場超級颱風使得河水夾帶大量泥沙注入臺江內海,造成臺江嚴重淤塞,鹿耳門港昔日優勢盡失。但北汕尾島南方的四草附近海面則形成四草湖,於是取代鹿耳門成為府城的外港,與安平同為扼守臺江的重要門戶。

道光二十年(1840),中英鴉片戰爭爆發,為防止英軍進逼臺灣,臺灣兵備道姚瑩奏議在全臺南北各地建17處海口防禦砲臺,四草砲臺即為其一,與對岸的安平小砲臺共同守衛臺海航運的安全。

四草砲臺遺址就在大眾廟前面,大砲和砲位已不見蹤跡,僅餘一道一百多公尺的城牆,靜倚在鎮海國小操場旁,成為其圍牆的一部分。牆上一字排開的十餘個圓形砲洞,是道光年間所設,當年面對著海闊水深的「四草海口」,而今滄海桑田,只剩下操場上孩童的嬉鬧聲。

坐在觀光船上,迎著溼地氣味的海風,我打開手機,連上「愛詩網」,讀起了四草篇章,那是臺南南社詩人葉占梅(生卒年不詳)在大正十五年(1926)所寫下的〈過四草湖〉:

過四草湖/葉占梅
蟹舍紛紛傍水涯,山窩雞犬靜無譁。七鯤海上濤猶壯,四草湖邊日欲斜。
舊壘已荒臺沒砲,前朝餘恨戟沉沙。不堪重話延平事,野老相逢一嘆嗟。

首聯寫日治時期的四草湖現狀。「蟹舍」指漁家,「紛紛」點出數目眾多,當時四草是個小漁村,村民多以捕魚、養殖為業,村內雞犬相聞,寧靜平淡。

頷聯於景色的描摹中展現今昔之比。看到七鯤鯓外的海浪仍然洶湧,不禁使人想起此處過去是府城的外港,停泊許多商船,相當壯觀;但好景不常,日人於大正十一年(1922)開鑿了安平運河以替代淤塞日益嚴重的四草潟湖,此處的航運便如同落日一般,逐步走向衰寂。「七鯤」即「七鯤身」(或作「七鯤鯓」),也就是臺江內海的一長串沙洲。「鯤」字意出莊子〈逍遙遊〉:「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臺語叫「海翁」,即鯨魚;「身」者,「脊」也;一整排沙洲,遠望像浮於海的鯨魚,故名七鯤鯓。

頸聯記載兩段歷史。首先是前頭提過的「四草砲臺」,道光年間修築,到了日治時期早已荒廢,蔓生的雜草更是遮掩了砲臺。荒廢的砲臺使作者聯想起另一段歷史--「前朝」的鄭成功,他奪取臺灣時曾與荷蘭人在此展開激烈的戰鬥,雖然成功驅逐荷人,自己卻在同一年病逝,且整個鄭氏王朝不過維持了21年(1662-1683),旋即敗滅。杜牧〈赤壁〉詩有云:「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在這個鄭荷大戰古戰場出土的兵器,恐怕還透露出鄭氏時不我與的憾恨吧!

尾聯承上聯「前朝餘恨」而來,細數前塵,臺島從荷蘭人手中被延平郡王奪回,但鄭氏王朝壽命極短,如同一場夢,轉眼即空,徒留予後人一聲嘆息。本詩由四草湖現狀談起,追溯往日繁華,並記錄過往構築砲臺及與荷人征戰的往事,於歷史的回顧中帶有深深感懷。

「四草」因為過去盛產一種名叫「草海桐」的植物而得名,原先是內海,後來因為臺江泥沙淤積形成四個湖泊,湖中長滿了草,故稱「四草湖」,再後來草湖繼續淤積形成陸地,於是簡稱為「四草」。現在的四草,褪去往日繁華,不再是大港口,卻也發展出新的風貌。除了明鄭及清領時期的歷史遺跡、大眾廟,更有紅樹林所形成的綠色隧道、豐富的魚蝦貝類,以及多種鳥類,是個最佳的自然教室,也是個適合遊覽的好地方。

觀光船回航,水鳥也紛紛歸巢,迎著映照於臺灣海峽的美麗夕照,我收好手機,閉眼感受溼地的氣味與黏膩,微笑,歸去。

DSCN1209.jpg
圖一:四草大眾廟

DSCN1201.jpg
圖二:鄭成功開臺古戰場紀念碑,最左方為「海靈佳城」

DSCN1157.jpg
圖三:陳氏家廟(明統領府)

DSCN1203.jpg DSCN1221.jpg
圖四、五:荷蘭海堡遺址

DSCN1239.jpg
圖六:釐金局遺址

DSCN1216.jpg
圖七:四草砲臺遺址

 
當日遊覽綠色隧道影片,拍攝約24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寧水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