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說:
接下來這個階段,是我每次談起來都有點感慨的文學時期。我小時候讀這批作品的時候,真的印象極差。直到我終於搞清楚他們的文學脈絡與語言脈絡時,才開始能體會「他們的文學性」——這也從中讓我用感官去理解到,「文學性」真的不是一種放諸四海皆準的東西,即便它常常假裝自己是。
在談完「新舊文學論戰」,確立了台灣新文學的基礎之後,我想接著來講1930年代的「台灣話文論戰」,先把這個時期的主要文學辯論講清楚。然後,我們再花點時間來帶讀一些我覺得很有意思的作品。
台灣文學八日談 丨 用什麼語言,對什麼人,說什麼話?1930年代「台灣話文論戰」
1930年黃石輝(左翼):怎樣不提倡鄉土文學
「你是台灣人,你頭戴台灣天,腳踏台灣地,眼睛所看見的是台灣的狀況,耳孔所聽見的是台灣的消息,時間所經歷的亦是台灣的經驗,嘴裡所說的亦是台灣的語言,所以你的那枝如椽的健筆,生花的彩筆,亦應該去寫台灣的文學了。」
他提出三點意見:⑴用台灣話寫成各種文藝⑵增讀台灣音⑶描寫台灣的事物。
他所謂的鄉土文學只有兩個意義:
題材上必須寫鄉土(因寫實主義,所以認為該寫底層民眾)
文字上必須用台灣的語言
黃石輝認為該用「台灣話」文(即「台語」),不該用中國的白話文
該寫「大眾文藝」:普羅大眾能夠理解的文藝
現代人所說的大眾文藝是從「商業」角度出發,比如九把刀的小說算是大眾文藝
郭秋生以兩萬餘字《建設台灣白話文一提案》的這篇文章,明白主張以漢字為主架構,於日本文學和北京話白話文學之外,將台灣話文字化。郭秋生強調此舉不但可啟蒙無產大眾,並可凝聚台灣民族意識。另外在此篇文章中,也具體指出,若漢文無法周延顯示多音節的台灣話,則應該在有音無字情況下另造新字,除此,他還主張改造台灣話文,言文一致,統一讀音等等實行方法。
1932年《南音雜誌》
許丙丁《小封神》用台語寫成
1934年《台灣文藝聯盟》
台灣在清領時期,書寫系統以文言文為主,日治之後,政府推行日文,後來中國新文學運動影響了台灣,雖然白話文比起文言文相對簡單,但畢竟不是台灣人所使用的語言,接下來是黃石輝提出以台灣話(閩南語)來寫文章的觀念,並且開始實行。
《南音》停刊了後,失去了論戰的地方,但是因為這場論戰的影響,後來陸陸續續有一些台灣閩南語作品出來。賴和的最後一篇小說「一個同志的批信」,賴堂郎的「女鬼」,匡人也的「王爺豬」,都是用台灣閩南語來寫的。1937年 皇民化運動開始,全面禁止漢文。自然,台灣話文運動著告一段落。
我因為邊聽邊google相關資料,發現了幾個網頁蠻值得參考,整理如下:
1.《台灣青年》與「日用文」鼓吹
https://www.rti.org.tw/radio/programMessageView/id/50404
2.張我軍倡議白話文學革命
https://www.rti.org.tw/radio/programMessageView/id/50532
3.黃石輝、郭秋生提倡台灣話文
https://www.rti.org.tw/radio/programMessageView/id/50663
4.「台灣文藝聯盟」成立
https://www.rti.org.tw/radio/programMessageView/id/50922